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2, 01, No.192 149-160
藏语■称谓在多语种史料中的行用路径与语义演变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摘要:

■称谓在多语种史料中的记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和传承性。敦煌古藏文文献中的■指“王”“主人”“长官”和“兄长”。而后世藏文史料对■的记录相对稳定,语义的演变多指“释迦牟尼”或某一成就者。藏传佛教在16世纪后半叶再度传播到蒙古地区,自此■称谓从“主人”传入蒙古语,记作■uu。■uu在蒙古语中产生语义演变,兼指为“寺庙”“拉萨”或“西藏”。■uu又借入满汉文继而出现“joo”“昭”“召”“招”“招地”“西招”等音译称谓。

Abstract:

The record of jo bo appellation in multilingual historical materials has its continuity and inheritance. In Dunhuang ancient Tibetan literature,jo bo refers to ‘king'‘master'‘superior'and ‘elder brother'. The record of jo bo in later Tibetan historical materials becomes more stable,and its semantic evolution makes it point to ‘Sakya Muni' or a certain achiever. Tibetan Buddhism spread to Mongolia again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6th century,when jo bo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Mongolian language with the meoning of master and written as ■uu. ■uu has a semantic evolution in Mongolian which also refers to ‘temple'‘Lhasa ' or ‘Tibet '. Furthermore,■uu was used into Manchu Chinese,appeared as‘joo'‘zhāo(昭) '‘zhāo(召) '‘zhāo(招) '‘zhāodì(招地) '‘xīzhāo(西招) ' and other transliteration titles.

参考文献

[1]佐藤长.唐蕃会盟碑の研究[J].东洋史研究.1949,10(4):237-281.

[2]杨联陞.汉学评述[M].上海:商务印书馆,2016.

[3]Roc Khill.“Tibet. Geographical,and Historical Sketch,derived from Chinese Sources[J]. JRAS23,1891.威廉·伍德维尔·柔克义.西藏:基于中文文献的地理、民族志和历史概述[J].亚洲文会杂志,1891.

[4]王尧.吐蕃金石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5]班钦·索南查巴.新红史[M].黄颢,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112.

[6]黄明信.黄明信藏学文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7]汪怡,徐一士,等.国语辞典:第三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8:2614、2621.

[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等.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57.

[9]张怡荪.藏汉大辞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878.

[10]赵传仁,鲍延毅,葛增福.中国书名释义大辞典[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374.

[11]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

[12]多布丹,扎西才让.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卷12[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7:40-41.

[13]王尧,陈践.敦煌古藏文文献探索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14]山口瑞凤.吐蕃支配期以后的诸文书[M]//山口瑞凤.讲座敦煌6:敦煌胡语文献.东京:大东出版社,1985:519.

[15]赤木崇敏.归义军时代チべツト文手纸文书P. T. 1189訳注稿[J].荒川正晴.东トルキス夕ン出土〈胡汉文书〉の総合调查.大阪:平成15—17年度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研究成果报告,2006:80.

[16]王尧,陈践.吐蕃简牍综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7]郑炳林,黄维忠.敦煌吐蕃文献选辑:文学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

[18]娘·尼玛韦色.娘氏宗教源流(藏文)[M].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0.

[19]弟吴贤者.弟吴宗教源流(藏文)[M].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0:327.

[20]拉但.游行记集·第七集(■)[M].香港:中国博学出版社,2018:84.

[21]蔡巴·贡噶多吉.红史[M].东嘎·洛桑赤列,校注.陈庆英,周润年,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

[22]萨迦·索南坚赞.王统世系明鉴[M].陈庆英,仁庆扎西,译注.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3]钦则旺布.西藏道场圣迹[M].刘立千,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24]阿勒坦汗传[M].珠荣嘎,译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25]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一世—四世达赖喇嘛传[M].陈庆英,马连龙,等,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247.

[26]那木吉拉玛.二十八卷辞典(蒙古文)[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6:718.

[27]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院等.蒙汉词典[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9:1359.

[28]佚名.汉译蒙古黄金史纲[M].朱风,贾敬颜,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29]萨囊彻辰.新译校注蒙古源流[M].道润梯步,译校.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30]罗布桑丹津.黄金史(蒙古文)[M].乔吉,校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11.

[31]圣祖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2]阿勒坦汗传(蒙古文)[M].珠荣嘎,校注.北京:民族出版社,1984:180.

[33]拉德纳巴德拉.札雅班第达传(蒙古文)[M].西·诺尔布,校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91.

[34]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西藏历史档案荟萃[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5.

[35]西藏博物馆.西藏博物馆藏历代中央政府治藏文物集萃[M].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5:110.

[36]西藏自治区档案馆.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卷4[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18:249-397.

[37]戈拉登.宝贝念珠(蒙古文)[M].阿尔达扎布,校注.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3.

[38]齐木德道尔吉,等.清内秘书院蒙古文档案汇编:第5辑[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226.

[39]宝音德力根,等.清内阁蒙古堂档:卷17[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146、151.

[40]刘昫.旧唐书·卷195·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南诏蛮[M].北京:中华书局,1975:5280.

[41]欧阳修,等.新唐书·卷222(上)·列传第一百四十七(上)·南蛮(上)·南诏(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5:6267.

[42]圣祖实录(蒙古文)[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43]世宗实录(蒙古文)[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

(1) 1972年重版《18世纪前期的中原与西藏》(L.Petech,“China and Tibet in Early 18th Century”,1972:p265、p271.)时已将错误纠正,并把“招”准确地译为“拉萨”。

(1)指可黎可足,即赞普热巴巾。

(2)王尧、陈践译。

(1)任小波译,详见《吐蕃盟誓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第26页。

(2)王尧、陈践译。

(3)王尧、陈践译。

(4)王尧、陈践译。

(5)任小波译,详见《唐宋之际河西地区的部族关系与护国信仰---敦煌P.T.1189.r号〈肃州府主致河西节度书状〉译释》,沈卫荣主编《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第七辑),2014年。

(1)任小波译,■对译为“令公”,依据是敦煌文书称曹元忠为“令公”,“显德三年(956)年至六年,称令公;建隆二年(961)又称太傅;约建隆三年,称太师令公;自乾德二年(964)起直到去世以后,在太师令公之外,又进称大王”,参见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121页。

(2)王尧、陈践译。

(3)王尧、陈践译。

(4)王尧、陈践译。

(5)王尧、陈践译。

(1)王尧、陈践译。

(2)王尧、陈践译。

(3)成书于12世纪的《噶洛扎瓦传》■《青史》■等史料均有记载■一词,■指某一王或贵族苗裔。

(1)释迦仁钦德所撰:■

(2)笔者在珠荣嘎汉译基础上,参照原文稍加改动。

(3)笔者在珠荣嘎汉译基础上,参照原文稍加改动。

(4)笔者在珠荣嘎汉译基础上,参照原文稍加改动。

(1)碑文的内容为藏汉满蒙四种文字合璧。藏汉满蒙文分别记作:jo bo lha khang、“昭庙”、joo juktehen、Juu miao süm-e。不知何原,先生竟然把jo bo lha khang写成jo bo khang。如果意在简称,藏语一般记作jo khang,不过影响不到其核心意义的表达。

(2)蒙古文erdeni Juu的转音,详见《清实录·世宗实录》,中华书局,1985年,卷43、122、123、124、125、126、128。该寺建成于1586年,参见乌云毕力格:《额尔德尼召建造的年代及其历史背景---围绕额尔德尼召主寺新发现的墨迹》,载《文史》2016年第4辑。

(1)参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实录》(满文)。悠久,可以追溯到吐蕃时期,■通常被置于具有一定身份的人物名称前使用,例如“■××”,指称

(1)“西招”指西藏,是在清代蒙古文史料中常见的■的译名,强调“西”则是与蒙古地区的各类“召”相对而言的。“西招”并非所谓:“西,此指西藏。招,此指对西藏进行招抚之意”。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H214

引用信息:

[1]苏都必力格.藏语■称谓在多语种史料中的行用路径与语义演变[J].西藏研究,2022,No.192(01):149-160.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