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达赖入京觐见期间中央赏赐礼品考述——以新发现西藏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中心
尼玛仓觉;旦增拉姆;卓玛次仁;清末年间,十三世达赖入京朝觐是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事件。西藏博物馆馆藏中新发现的1904—1908年间清中央政府赏赐十三世达赖的礼品,反映了清末中央政府对十三世达赖实施的怀柔策略,更是清廷对十三世达赖北上及进京朝觐期间采取的政治举措的重要历史实证。这些赏赐品以中央赏赐的政治行为模式为路径,以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为载体,在强化西藏地方对祖国情感认同的同时,促进了各民族间文化上的交流与认同,成为稳定边疆、治理国家的情感基础和文化动力。
论新出唐代涉蕃墓志的史料价值
严寅春;薛婧;新出唐代墓志是唐代文史研究的渊薮,涉及吐蕃及唐蕃关系的新材料,被学者广泛重视,为吐蕃史、唐蕃关系研究提供新的佐证。这些新材料,全景式地展示了入唐吐蕃人的生活变迁、唐人眼中的吐蕃风土人情、唐蕃间的交聘往来以及唐蕃间的军事冲突,多为传世文献所不及的第一手资料,具有补史、证史的重要史料价值。新出唐代涉蕃墓志的整理与研究,有利于补充唐蕃关系研究的史料体系,对了解唐蕃间纷繁复杂的关系变化有着重要的史料价值。
承德普乐寺与乾隆帝治国思想——兼论汉藏文化交流
包苏日娜;普乐寺作为乾隆帝敕建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其修建与命名体现了藏传佛教与国家治理深度融合的特点。乾隆帝创造性诠释寺名“普乐”的概念,突破其原有的“胜乐”佛教意象,将之升华为“普天同乐”的政治理想,形成以宗教认同促进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实践范式。另外,该寺中由果莽呼图克图主持的胜乐金刚主题诵经仪式,反映了皇家寺庙举行藏传佛教诵经仪轨的具体面貌及体系,并使其成为王朝化佛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实践,进一步凸显了清朝统治者如何借助佛教资源强化皇权正统性,同时在汉、藏、蒙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塑造政治认同。普乐寺的研究丰富了清代边疆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图景,也为理解乾隆帝的政治智慧与宗教观念提供了重要范例。
民国《西藏志》的编纂及其所体现的大一统思想
余洋;陈观浔编纂的《西藏志》是民国时期优秀的西藏方志著作。陈观浔曾就读于成都尊经书院,熟习经史考证之学,有经世致用的情怀。受宋育仁邀请参与重修《四川通志》时,陈观浔负责“艺文”和“西藏”部分的编纂。四川省志载西藏,是清代的传统。受宋育仁重视社稷民生的修志观念影响,面对清末以来西藏面临帝国主义的侵略,陈观浔编纂《西藏志》时,严格材料取舍,精心谋篇布局,着力阐述西藏地方与中原在地理、文化上的一体关系,坚决反对分裂,践行自古相传的大一统思想。
论四世班禅对17世纪西藏宗教界的品德示范作用
达瓦;“品德上能服众”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对宗教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的“四条标准”之一,是杰出宗教人士赢得信教群众信赖、助力社会和谐进步、发挥关键作用的先决条件。四世班禅深受藏传佛教各教派的拥护和敬仰,在爱国爱教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为宗教界树立了榜样。纵观其一生,他始终做到谦虚谨慎、生活俭朴,严守清规戒律,关心百姓疾苦。四世班禅的这一系列优秀品格,是17世纪西藏地方宗教界的标杆,为新时代培养藏传佛教界爱国爱教宗教人士提供了启示和经验。
公告栏
访问量统计
今日访问量: 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