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5, 01, No.210 139-154+160
边疆地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砥定、内涵要义与实践进路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藏地区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1AZD051);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知识分子工作的理论政策历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ZK01202401061)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摘要:

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上各族人群共同创造的。基于边疆及各民族视角审视中华文明,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从中华文明的五个特征来看,边疆区域融入国家疆域,生成了中华文明的存续空间;边疆地区进行开发治理,促进了中华文明创新发展;边疆政权坚持中华认同,推动了中华文明凝聚一体;边疆与中原双向互动,构筑了中华文明的交融格局;边疆地域扼守内外通道,彰显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华文明的新自觉,它为边疆地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引、明确了基本内涵要求。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成为边疆地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径遵循。

Abstract: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a collective creation of all ethnic groups across China's territory. Examining Chinese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ontier regions and various ethnic groups enables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its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rich connotations,and contemporary value. From the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frontier regions' integration into national territory generated the space for Chinese civilization's continuity;the development and governance of frontier areas facilitated Chinese civilization's innovative development;frontier authorities' adherence to Chinese identity promoted the cohes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bilateral interactions between frontier and central plains constructed the pattern of cultural integration;and frontier territories' control of internal-external passages demonstrated Chinese civilization's global significance. The “Second Integration” represents a new self-awarenes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he new era,providing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defining core requirements for building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civilization in frontier regions.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as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has become the pathway for constructing modern Chinese national civilization in frontier regions.

KeyWords: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第1版。

(2)李梦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基本内核、主要特征与价值意蕴》,《马克思主义研究》2024年第3期,第28页。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3年10月29日,第1版。

(4)马大正:《当代中国边疆研究(1949—2014)》,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42页。

(5)中华文明起源时期,中华大地呈现出满天星斗的“六大区系”格局,即以关中(陕西)、晋南、豫西为中心的中原,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以环太湖为中心的东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一线为中轴的南方,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参见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年,第30—31页。

(6)《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编写组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3年,第23页。

(7)周平、李大龙主编:《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第305页。

(8)四夷(边疆)地区,指“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参见张大可解读:《史记》(节选),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第68页。

(9)脱脱等:《辽史》卷45《百官志》,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417页。

(10)《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编写组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16页。

(11)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第7页。

(12)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9年9月28日,第2版。

(13)《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编写组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24页。

(14)《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编写组编:《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26页。

(15)参见石硕:《非彼无我美美与共:中华民族的交融与共同体意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108页。

(16)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14年5月16日,第2版。

(17)欧文·拉铁摩尔、埃莉诺·拉铁摩尔:《拉铁摩尔中国史》,李稳稳译,袁剑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9页。

(18)喜饶尼玛:《守正创新:“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重要的思想贡献》,《西藏研究》2024年第1期,第8页。

(19)魏坚、兰博:《边疆考古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心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3年第4期,第21页。

(20)马克思:《资本论》(纪念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96页。

(2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71页。

(22)钱宗武解读:《尚书》,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第58页。

(23)钱宗武解读:《尚书》,第116页。

(24)孙中原解读:《管子》(节选),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年,第39—40页。

(25)孙中原解读:《管子》(节选),第303页。

(26)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6页。

(27)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17页。

(28)《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沿着总书记的足迹·云南篇)》,《人民日报》2022年6月21日,第1版。

(29)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主要指“八个坚持”,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坚持依法治国。参见《八个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实践》(思想理论版)2015年第1期,第13页。

(3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相当长时期,我们都把边疆界定为“边疆民族地区”或“民族地区”,把边疆治理置于服从和服务于核心区治理的地位,甚至还将边疆治理置于民族问题的框架下谋划,对边疆和边疆治理都重视不够。参见周平等:《中国的边疆及边疆治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前言”,第1页。

(31)在陆地边疆治理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的价值取向:一是“族际主义”,二是“区域主义”。“族际主义”取向的边疆治理,把陆路边疆视为“少数民族地区”或“民族地区”,着重于解决族际关系的矛盾和冲突,或将解决族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作为边疆治理的主要内容;“区域主义”取向的边疆治理,则把边疆视为国家疆域的边缘性区域,着重于解决这个特殊区域内的区域性问题,并将族际关系问题纳入区域治理的框架中谋划,目的在于促进边疆的巩固和发展。参见周平:《陆疆治理:从“族际主义”转向“区域主义”》,《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第22—28页。

(32)周平:《我国的边疆与边疆治理》,《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2期,第67—72页。

(3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94—195页。

(34)沈志华、张宏儒主编,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十二),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第8252页。

(35)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列宁论民族问题(上)》,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387页。

(3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38页。

(37)指“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参见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年,第138—139页。

(38)《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1版。

(3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52页。

(40)徐长恩:《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民族国家的论述及其启示》,《民族研究》2023年第4期,第5页。

(4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666页。

(4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84页。

(4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86页。

(4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75页。

(4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列宁全集》第24卷,第148—149页。

(46)张大可解读:《史记》(节选),第65页。

(47)许殿才解读:《汉书》(节选),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2年,第264页。

(48)习近平:《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光明日报》2020年8月30日,第1版。

(4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83—384页。

(50)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第571页。

(5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87页。

(52)陈永亮、刘雨薇:《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分析和路径探索》,《广西民族研究》2024年第1期,第63—69页。

(53)参见王柯:《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历史中国的认知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第319页。

(5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第1版。

(55)何虎生、郭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重要论述研究》,《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5期,第4页。

(56)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一九五七年八月四日在青岛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民族研究》1980年第1期,第4页。

(57)国家民委研究室:《新时代民族理论政策问答》,北京:民族出版社,2019年,第230页。

(58)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38页。

(59)陈新汉:《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的“人民当家作主”思考》,《观察与思考》2020年第11期,第52—60页。

(60)《习近平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人民日报》2021年3月6日,第1版。

(61)阴海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场域、理论意涵和现实理路》,《西藏研究》2024年第3期,第15页。

(62)《习近平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光明日报》2018年5月20日,第1版。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633;G127

引用信息:

[1]余志坤,普布次仁.边疆地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砥定、内涵要义与实践进路[J].西藏研究,2025,No.210(01):139-154+160.

基金信息:

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藏地区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1AZD051);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高端智库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知识分子工作的理论政策历史发展研究”(项目编号:ZK01202401061)阶段性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