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 7 | 6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正>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都是有其特定的语源可供探索。“西藏”一词,则是汉藏两种语文的混合产物。“西”字是汉语,表示西藏这块地方位于祖国西部。“藏”字是藏语,就是“卫藏”(亦即乌斯藏、乌思藏)省掉“卫”字,只留了一个“藏”字,用来包括全藏,加上了汉文的“西”字,合成为“西藏”。这就是“西藏”的由来。这一汉语名称出现很晚,正式使用于
Abstract:① ② ③ ④ ⑨ ⑩ (20) 牙含章;《关于“吐蕃”、“朵甘”、“乌斯藏”和“西藏”的语源考证》载《民族研究》1980年4期,3-6页。
⑤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三编二册,446页;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翦伯赞:《中国史纲》上册有关章节.
⑥ (12) 徐淑宜:《从吐蕃谈起》载镇江师专《教学与进修》1980年3期,66页。
⑦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又《廿二史考异》卷末有关篇、条。
⑧ (36) 王尧:《唐蕃会盟碑疏释》载《历史研究》1980年4期93-108页。
(11) 例如,谭英华:《吐著名号、源流考》(载前《东方杂志》四十三卷四号)等均从此“上(部)蕃”之说。
(13) 按:古鲜卑拓跋部原居地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森林山地中,此部鲜卑均髡头结辩发(见《宋·齐书·索虏传》等,与始祖原居于今西藏山南琼吉县之吐蕃及“披发复面”、“蓬首”、“蓬发”之古羌藏族发式亦均不相涉.
(14) 此从近时巴尚(Basan)氏考定。按:《藏书·序纪》自言拓跋义为“土后”,俄人伊凤阁亦言:后世西夏文中仍译此字为“元”、“首领”之义(见所著《西夏国书说》、译文载前北大《国学季刊》一卷四号、686页)。前世汉文书、史诸异说,自属臆言。巴尚氏所考,公认已得其正鹄(此据1955. 2《历史研究》编辑部在拙著《西夏王 室拓跋部之由来》打印备用本上所提指正意见签条).
(15) 《魏书·源贺传》载魏主拓跋焘自言:秃发部“与朕同源“因赐姓为“源”氏、自属可信。
(16) 《魏书·源贺传·傉松传》、《晋书·秃发载记》及今见清人辑本《十六春秋·(卷九十)南凉录(三)秃发樊尼》等.
(17) 南北朝至唐初(公元五至八世纪),牧居青海之吐谷浑、党顶部族中均有拓跋部,党顶中云“拓跋大姓”尤为“八部”中之最强大者。吐蕃兴起东进时,党顶羌中之拓跋酋长“尽遭诛夷”.内迁党顶大部中之拓跋氏为五代后西夏之祖。备见《新五代史·四裔附录》、隋唐书《党顶传》、《唐书·韦皋传》等,参看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注》有关章节.
(18) (22) 见1977. 11. 20日《光明日报·文字改革(107期》所刊有关“草库伦”专文。此文作者在谈到“用汉字直译兄弟族名时,无需考虑所使用汉字的本来涵义”句后,曾举出维吾尔族就是古译名“回讫”,吐蕃族就是古译名“秃发”为侧。
(19) 前揭范文澜书三编、二册.466页译引西藏(文)史书。
(21) 《东华录·康熙六十年》条,《卫藏通志》卷上,清果亲王《西藏记》及前揭谭英华文等。
(23) 韩儒林:《关于西北民族史中审音与勘同》载《南京大学学报(哲社科版)》1978. 3期.48-51页.
(24) 同注(23) 文,参看冯承钧:《成吉思汗传》前商务版《绪言》5页。
(25) 《宋书·吐谷传》、《北史》、《隋书》、《新旧唐书》同传等。
(26) 吐火罗即睹货逻国。玄奘《大唐西城记》卷十二言:“于田与且末之间为睹货逻故国。”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路塔里木沙漠东南上述古道沙碛中,仍有此一风蚀残存之睹货逻故城废址。多见于现时报刊中影版、考古专文报道,不具述.
(28) 详见冯承钧原著、陆峻岭增订《西域地名》(增订本),97页Tukhara条.1980. 中华版。
(31) 如旧时代历朝封建史书上的“土民、土贼、土匪(寇)……,现时汉族民间口语中犹有残存的如:“土里土气”、 “土包子”等,俯拾即是,不枚举。
(32) 此据英人贝尔之《西藏之过去与现在》(一译《西藏今昔》)旧时译本碑文及原碑影版。
(33) 《蕃汉合时掌中珠》为西夏仁宗乾祐廿一年庚戍(1190) 党顶族人骨勒茂才所著的一部汉文和西夏文对音字典.《序》中说:编制目的,在于“通蕃汉两国(地方、族人)之情”。系党顶族人自称为“蕃”之一力证.
(34) 精心:《大蕃天显纪年砖的探讨》、载《光明日报》1980. 1. 27. 4版。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
引用信息:
[1]江慰庐.浅释“吐蕃”一词的由来及其涵义[J].西藏研究,1982(01).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