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3, 05, No.141 31-40
噶玛噶举派分支流派在玉树地区的传承及其特色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文化部2011年科技创新项目“玉树地震灾区藏文文献遗产整理保护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基金项目“近代康区藏文古籍整理编纂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科研平台建设项目“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项目批准号:2012SPT002)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摘要:

噶玛噶举派黑帽系衍生的索芒派,汲取宁玛派和息觉派以及噶举派早期耳传法脉,成为噶举派内部首次全面进行交融整合的独立门派。尔后源自噶玛噶举派红帽系的尼多派,在系统传承伏藏文献遗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民间文化形态潜藏的原始文化资源,通过日常仪轨的特殊方式推广实践,为保留藏族早期文化遗产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时代变迁它们各自内部又基于这样的传承模式,噶玛噶举派分支流派的主要特点彰显在法脉承前启后和文化整合为核质的诸多层面,这对我们今天进行藏传佛教义理重新阐释和藏族文化传承创新等工作都值得引以为鉴。

Abstract:

Surmang kagyu sect developed from the Karma black hat tradition which comprehensively blend independent sects such like Nyingma,Zhicod,and kagyu orally transmitted tradition and become a more independent vein. Nedo kagyu sect development from Karma red hat tradition based on inheritance of Terma tradition,absorb ancient folklore resources through daily life's practice preserved Tibetan cultural tradition. As time goes on,today the disciples of 12thkhrung pa Rinpoche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trend of made independent sect. After all,the Kagyu inheritance tradition model mainly based on inheritance of religious lineage and fuse the different cultural aspect. This model is helpful for us to maintain Buddhist moral principles reinterpret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参考文献

[1]夏吾李加.帕竹噶举派分支流派在玉树地区的传播发展[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3,(3).

[2]丹玛·江永慈诚等.跋绒嘎居史(藏文)[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156.

[3]蒲文成.青海佛教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65.

[4]百慈古籍研究室编:噶玛噶举派黄金传承史二函[Z].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0.

[5]丹玛·江永慈诚.康木朵简史(藏文)[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46~47;蒲文成.甘青藏传佛教寺院[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301~371.

[6]黄维忠.佛光西渐——藏传佛教大趋势[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65~96.

[7]丹玛·江永慈诚等著.跋绒嘎居史(藏文)[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136~137;蒲文成.青海佛教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69~70;丹玛·江永慈诚.康木朵简史(藏文)[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97~98;金巴仁青.玉树地区名人名著录(藏文)[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8:372~377.

[8]贡珠·元丹嘉措.知识总汇(藏文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532;冲热·堪布才南.藏文文选(十三)——噶举派史略(藏文)[Z].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72.

[9]丹玛·江永慈诚.康木朵简史(藏文)[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46~47;蒲文成.甘青藏传佛教寺院[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301~406.

[11]夏吾李加.玉树地区石刻文献遗产整理研究述评[J].青海社会科学,2011,(5):119~121.

[12]金巴仁青.玉树地区名人名著录(藏文)[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8:371~429.

[13]夏吾李加.藏文文献遗产保护机制的创新——以玉树地震灾区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76.

[14]夏吾李加.吐蕃时期的藏文文献编纂问题[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82~83.

[15]蒲文成.青海佛教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71.

[16]还格吉.玉树地震灾区口传文献遗产整理研究述略[J].民族学刊,2011,(4):18~22.

[17]贡珠·元丹嘉措.知识总汇(藏文)(上册)[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2:532;冲热·堪布才南.藏文文选(十三)——噶举派史略(藏文)[Z].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72.

[18]夏吾李加.玉树地区典籍文献遗产类型研究与反思[J].民族学刊,2012,(2):79.

[19]郭若扎西.郭扎佛教史(藏文)[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0:624~631.

[20]麦波.白玉寺历史与现状(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3~15.39

[21]邬金宗主.达尔唐寺志(藏文)[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56~63、64~67.

[22]美菊多吉、格桑西饶等.巧解佛道(藏文)(上、中、下册)[Z].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

[23]贡珠·元丹嘉措.莲花生大师及百名伏藏师传(藏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242.

[24]美菊多吉、格桑西饶等.巧解佛道(藏文)(上、中、下册)[Z].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7:4.

[25]还格吉.巴隆噶举派在玉树地区的历史演变[J].民族学刊,2012,(5).

[26]丹玛·江永慈诚.康木朵简史(藏文)[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5:46~47;蒲文成.甘青藏传佛教寺院[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301~400.

①热嘎寺:按照现在的行政区域,虽然划分到西藏昌都境内,但藏族传统的区域划分上属于囊谦地区。参见蒲文成的《甘青藏传佛教寺院》,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但也有认为在直贡久丹贡布的邀请下,第一世噶玛巴年满80岁时返回卫藏,1189年在拉萨附近始建楚浦寺,随后第四年圆寂于此。

②据东噶教授记载,堪钦·董珠白瓦(1365~?年)为第二世噶玛夏玛尔巴的主要导师。同时又有一位名叫直贡尖俄·董珠白瓦或噶木刚巴·董珠白,彭域鲁贡人,9岁开始系统学习,24岁入主噶木刚巴寺,于1417年撰写《噶玛噶举派传承·彰显正法庄严论》,二者似为同一人。并且,《噶玛噶举派黄金传承史二卷》中的第3 、6、9、12部,并非第二世夏玛尔巴撰写,而是由直贡尖俄·董珠白瓦补遗的可能性极大。参见《东噶藏学大辞典》(藏文),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23、1785~1786页。

③司徒班钦·却吉炯乃:《司徒班钦·却吉炯乃全集》第11 ~12(da-na)函《噶玛噶举派传承历史·无量摩尼水晶连珠妙环》(藏文),共有三部,约738叶,第一篇从印度的大成就者·帝洛巴和班钦·那若巴开始,直到朵丹·扎巴仁青之间,由司徒班钦撰写完成;后两篇从第六十噶玛巴·童瓦端旦至司徒班钦为止,由索芒噶举派的巴洛·噶玛才旺更群补遗完成,后两篇约397叶,德格八邦寺木刻版。近年百慈古籍研究室编入《藏族史记集成》丛书之列,青海民族出版社2010、2011、2012年起陆续出版。

④丹玛一词,在藏语中有两种书写形式,其音较为相若,指藏族古代地名。按照藏族传统的区域划分,丹玛分为上、下两部。其上部几乎包括今玉树州的大部分地区;下部又复分为阴、阳两区。其中阳区在今昌都江达县境内,阴区在今甘孜石渠县和德格县的若干乡镇。该区域,其实就是金沙江源流河岸。参见《许钦·慈诚仁青文集》第9函(ta-paod)第23部《许钦·慈诚仁青自传》(1697~1774年)第13叶(总页码290叶)上第2至4行间,德格印经院木刻版。

①贡珠·云丹嘉措:《无偏向宗派传承史略·初学心明项饰庄严论》()第8叶下、13叶下,《贡珠·云丹嘉措文集》第五(ca)函第三十四部,德格八邦寺木刻版。

②《堪钦·白玛朗杰文集》第一函之第三部和第三十八部,索芒寺木刻版。

③由于历史的原因,巴洛·噶玛才旺更群的文集大多失散,仅存的由西藏百慈古籍研究室负责人嘎玛德勒先生收集整理,据他说近期由中国藏学出版社编纂成一册正式出版,笔者参阅的内容均属我校文献研究中心馆藏的不同类型的版本。

①贡珠·云丹嘉措:《无偏向宗派传承史略·初学心明项饰庄严论》第8叶下,《贡珠·云丹嘉措文集》第五(ca)函第三十四部,德格八邦寺木刻版。

①玉树囊谦邦岗左若·尼多桑俄曲培林寺编纂的《噶玛恰麦文集》2010年版中以"南曲天法"为标题者如下:第3函第1、2、3、4 、5、6、9部;第5函第21部;第6函第5-7、13、15、33、34部;第8函第38部;第10函49部;第11函第33部;第13函第21、22、28、29部;第15函第23、27部;第16函第36、40、45部;第18函第60部;第19函第10部;第函第部;第25函第16部;第27函第2、18部;第28 函第24部;第30函第1、21、33、43、44、45、54、55部;第31函第23 、28、33、34部;第33函第2、18、19部;第34函第7、45部;第35函第16部;第36函第18、20、21部;第37函第99部;第38函第2、4、40 、41部;第39函第8、29、30、31、32部;第40函第28、29、31、33、56部;第42函第8、24部;第43函第10部;第44函第13、14部;第45函第2、49、74部;第46函第13、18、21、22、57、58、61部;第47函第6部;第48函第1部;第53函第20部;第55函第5、6、9部;第57函第1部;第59函第31部。囿于篇幅冗长,文献书目及具体的叶码没有标示。有意者,按照以上提供的具体数据可以查阅详情。

①该书的藏文名称:。据藏族学者苍王·更登旦巴的调研发现,这一仪轨内容与四川广汉南兴镇的三星堆遗址有惊人的相似性,通过藏族的该类“堆文化”,有望破解长期困扰的三星堆文化属性的神秘面纱。笔者于2011年12月在成都市其住处进行访谈。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946.6

引用信息:

[1]夏吾李加.噶玛噶举派分支流派在玉树地区的传承及其特色[J].西藏研究,2013,No.141(05):31-40.

基金信息:

国家文化部2011年科技创新项目“玉树地震灾区藏文文献遗产整理保护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学术带头人培养基金项目“近代康区藏文古籍整理编纂研究”; 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科研平台建设项目“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项目批准号:2012SPT002)阶段性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