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8 | 6 | 33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弟吴宗教源流》是一部约成书于12世纪的重要宗教史籍,藏文原名为《弟吴贤者所著印、藏教法源流详本》。本译文为《弟吴宗教源流》第五节"吐蕃佛教史"的第三部分的第二"诸封王"、第三"聂赤赞普历史传说"和第四部分的1-4小题的内容,主要讲述诸封王之"旺增"时代的历史传说、十二小邦、四十小邦、聂赤赞普的历史传说、天赤七王、父之庶民所著《桑玛缺尾册》、上部二丁王、六列王、七德王、七赞王、无正法三王或中丁二王等的历史。译文以西藏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第2版的藏文版为蓝本,为藏文版第208页至第239页的内容。
Abstract:Lde'u Chronicle is an important Tibetan religious history book written in the 12 th century. The original name was m Khas Pa l Dea'us m Dzad Pa'i r Gya Bod Chos 'Byung r Gyas Pa( The Religious History of India and Tibet). This paper translates and annotates the history of dBang m Dzad,the Twelve-tribe and the Forty-tribe,and the history of pre-Tibetan kingdom.
[1]巴卧·祖拉成瓦.贤者喜宴(藏文)[M].民族出版社,1986:155,163—165.
[2]巴桑旺堆.试解列山古墓葬群历史之谜[J].西藏研究,2006(3).
[3]阿贵.藏文古籍吐蕃小邦时代历史传说研究[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
[4]巴桑旺堆,诺布次仁.当许噶塘蚌巴奇塔本古苯教文书汇编(藏文)[M].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07.
[5]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173,67,40,44. 71.
[6]达瓦琼达.森波杰赤邦松王宫遗址及其相关历史问题[J].西藏研究(藏文),2012(4).
[7]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等.太阳王系与月亮王系(藏文)[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4.
[8]东噶·洛桑赤列.东噶藏学大辞典(藏文)[Z].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9]阿贵.有关吐蕃第一个赞普的两份新史料[J].西藏研究(藏文),2013(4).
[10]阿贵.“米域吉亭”小邦及其相关历史问题考[J].西藏大学学报(藏文),2014(2).
[11]娘·尼玛韦色.娘氏教法源流(藏文)[M].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2.
[12]列隆协巴多吉.雪域神祗录(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13]弟吴贤者.弟吴宗教源流[M].许德存,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3:117.
[14]王尧.吐蕃金石铭录[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06.
(1)旺增(■),根据藏文史籍的说法,在吐蕃第一位赞普出现之前,曾出现过一段传说时期,这一时期共分为十二个不同的时间段,统称为十二“旺增”统治时期。其中,就包括了所谓十二小邦时代与四十小邦时代。
(2)突显王(■),意为“无封王传说而突然出现的王”。
(3)这个地名,在《贤者喜宴》中记为“卡热九谷”(■)。雅鲁藏布江流域(具体位于雅江南岸,地处今山南浪卡子县、日喀则仁布县和拉萨尼木县交界处)有座神山,藏语称“卡热觉沃”(■)。
(1)东岱,也译作千户,是吐蕃时期设置的地方机构。根据藏文史籍,也称“桂东岱”“桂”,意为“从事军务的高等庶民”。从意义上看,“东岱”似乎是一个兼具军事功能的在“茹”下设置的行政组织。吐蕃共设有61个东岱组织。
(2)亚邦吉,亚邦,意思“石山”和“草山”,吉,意为“生”,字面意思是“生于石山河草山之间”。
(3)“恩兰”,是吐蕃历史地名,主要见于《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等早期史料,分新旧两个地方,“旧恩兰”,似乎位于拉萨河北岸今林周县境内;“新恩兰”,位于拉萨东面达孜县支村一代。“藏”,指“后藏”。
(4)托嘎尔,是指“吐火罗”,字面意思是“生于吐火罗的玛桑”。
(5)钦,也写作“琛”,为吐蕃小邦(氏族、家族)名,也是地名。根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P.T.1060记载,钦氏小邦的保护神名叫“钦拉天措”(2?2)&W&v%&2?)。今西藏林芝朗县金东乡境内有名叫“钦拉”的神山,附近有著名的列山吐蕃古墓群遗址。据此,有学者推测:钦氏小邦的领地,位于钦拉神山附近,并且列山古墓的主人也应该是钦氏家族(巴桑旺堆,2006)。
(6)象雄,根据《敦煌出土吐蕃历史文献》等,系吐蕃远古小邦之一。汉文史籍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里,胜兵八九万,辫发毡裘,畜牧为业,地多风雪,冰厚丈余,物产与吐蕃同,无文字,但刻木结绳而已,酋豪死,抉去其脑,实以珠玉,剖其五脏,易以黄金鼻,银齿,以人为殉,卜以吉辰,藏诸岩穴,他人莫知其所,多杀牛羊马以充祭,其王姓姜葛,有四大臣,分掌国事,自古未通中国,贞观五年十二月,朝贡使至,十五年,闻中国威仪之盛,乃遣使朝贡,太宗嘉其远来,以礼答慰焉,至贞观末,为吐蕃所灭,分其部众,散至隙地(《唐会要》卷99)。
(7)娘若切喀尔,各种藏文文献中有几种不同写法。关于这个地方,目前学界没有一致的看法,一般认为其具体所在地为年楚河流域的某个地方,参见笔者的《吐蕃小邦历史研究》,西藏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8)努域九林,在不同的藏文文献中有几种不同拼写法,《贤者喜宴》中写作努域九洲(7a!)&X@)等。根据《东嘎藏学大辞典》,“奴”这个地方位于后藏之“绒”(~#)区即今日喀则仁布县境内,是吐蕃远古六氏族之一的“奴”氏的活动区域。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等中称羊卓雍错为“奴湖”(!a!)&2?)的情况可以看出,其领地应位于羊卓雍错附近。苯教出土文献记载:“在奴域林珠(!a!)&X@&p#&?!)地方,有王奴杰色巴,(势力)较大,但无妃子。在为其选妃时,在恰玉隆那雪地方,拉恰拉协嘎尔,与塘昂藏姆之女,亚萨娘吉玛成为其妃子。”(巴桑旺堆,罗布次仁,2007)与敦煌出土文献在具体地名拼上有一定的差别,可能是指同一个小邦,也有可能是指在同一个地域范围内不同时代出现的小邦。
(9)娘若香波,位于年楚河流域今日喀则江孜县孜青寺一带。附近的村庄名至今依然称“香波”,也是吐蕃止贡赞普与罗昂达孜决战之地。
(10)“吉若江恩”(■),是指古代位于拉萨河流域的小邦(王尧,陈践,1992:173)。
(11)岩波查那,敦煌古藏文写卷P.T.1287记载:“……岩波查松之地,王为古止森波杰,其家臣为“噶尔”与“年”二氏。”(王尧,陈践,1992:67)《贤者喜宴》记载:“在昂雪查那地方,王为森杰赤昌松,其家臣有嘎尔与聂二氏。”(巴卧·祖拉成瓦,1986:155)“在青瓦达则宫内有王塔波聂斯;在旧尼嘎尔地有森波杰王达加沃;在敖卫雍那宫内,有王赤邦松。”(王尧,陈践,1992:40)“攻下雍那宫,击溃古止森波杰王”(王尧,陈践,1992:44),“攻下雍那宫,灭古直森波杰王。芒波杰王松布逃往珠古地方。自‘帕格雍瓦那’以东,‘工布直那’以西,收为赞普治下。赞普赤伦赞下令,改岩波为彭波。”(王尧,陈践,1992:44)根据上述史料,森波杰王赤邦松的王宫“雍那宫”,在囊日松赞时期被吐蕃赞普所攻破。岩波,即是彭波,为今拉萨以北之林周一带。当时森波杰赤邦松的领地包括了彭波之雍瓦那宫以东,工布哲那(今林芝县境内)以西。以今天行政区划来看,包括了墨竹工卡县、林周县及达则三县的大部分地区,也包括了山南地区乃东县和林芝地区的一些地方。从塘拉神山为森波杰王之保护神的角度看,可能也包括了今当雄县的一部分地区(达瓦琼达,2012)。
(1)乌普邦卡尔,位于今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桑日县“沃卡”(■)一带。
(2)哲那热木贡,应是指“工玉哲那”(位于今林芝县境内)。
(3)娘玉那木松,一般认为位于今尼洋河流域。
(4)塔玉珠西,是指塔波地区,位于雅鲁藏布江流域(今林芝朗县及山南加查县一带)。
(5)珠木纳松,《东噶藏学大辞典》认为位于亚卓雍措附近。
(6)叶木六地,是指今山南曲松县一带。因为这一带过去称“艾”地,“艾”字在过去的文献里有“叶”(■)、“艾”(?)、“耶”(■)三种写法。
(7)色域萨木珠西,根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中记载王名“艾杰王拉章”(■)),该小邦由“艾”(?!))氏家族建立。吐蕃时期,“艾”氏家族的主要领地应该位于雅砻一带。原因是,近期新发现的一部名叫《王统日月宝串》的藏文史籍中有吐蕃七贤者之一的“赤桑亚拉是雅砻艾氏之子”一句(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等,2014)。
(8)隆茹亚松,这是森波杰达嘉沃王的领地,位于今拉萨河流域。
(9)聂赤赞普,吐蕃传说时代第一位赞普。
(10)波沃,是指今波密县,被认为是吐蕃第一个赞普的故乡。
(1)亚拉香波,神山名,位于今山南乃东县境内。
(2)钦拉神山,是钦氏小邦的保护神,见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等历史文献,位于今林芝朗县金东乡境内,神山对面有著名的列山古墓群。
(3)塔拉岗波,神山名,位于今山南加查县与林芝朗县之交界处。
(4)即念青唐古拉山,位于拉萨河以北地区。根据《敦煌吐蕃历史文献》的记载,吐蕃早期该神山为森波杰王赤邦松的保护神。
(1)松巴,一般认为是汉文史料所载之苏毗,是吐蕃12小邦之一。吐蕃政权建立以后,设有松巴茹(翼)。东嘎·洛桑赤列教授认为,吐蕃时期松巴茹的地域范围相当于后来的多堆(康区)。参见《东噶藏学大辞典》。
(2)穆杰赞普,被认为是聂赤赞普的舅舅,也是穆地方之王。聂赤赞普从波沃地方前往卫藏时,曾得到了其舅舅穆杰王的帮助。
(3)《敦煌本吐蕃历史文献》P.T.126Ⅱ有关恰、穆的故事中写作“达昌斯昌”,意思是虎关豹关之地,是穆王的领地。
(1)因为聂赤赞普在穆地从舅舅穆杰赞普处得到了一穆绳或穆梯,通过此物来到了人间,所以称“穆绳”或“穆梯”。后期的多数史料都称天赤七王时期,王皆通过“穆梯”回到天界,但未记载其他信息。
(2)母亲所赐宝物等,后世被称之为“九宝”(y%&,-),似乎是王室的某种象征物。吐蕃政权解体后,永丹和沃松的后人曾一度为了争夺“九宝”的所有权而开战。据说,“九宝”多数在历史上已经失传,剩余的部分作为装藏物收藏于佛塔、神殿等处。
(3)拉日江托山,位于今西藏林芝县境内,与著名的苯教神山同属于一个山系。后期的宗教史籍认为,该山位于雅垄地区。
(4)贡雪色木珠西,地名,今西藏林芝县境内拉日江托山附近有叫“色木普”的地方。
(5)亚木纳木西,也称亚钦索卡,应该是指雅砻地方。
(6)亚木卓三地,应是指今羊卓雍错附近。
(7)拉仲江多尔,为敦煌吐蕃历史文献等当中所说的“江托神山”,是指“拉日江多”神山。
(1)尼域吉亭,根据敦煌文献P.T.1060和苯教出土文献等,认为是吐蕃远古历史地名,也是吐蕃早期的小邦之一。位于雅鲁藏布江与尼洋河汇合处东边山脚,其附近有工玉哲那和第穆摩崖石刻(阿贵,2014.)。
(2)塔域辛那,意思是塔波地方之森林。根据敦煌文献P.T.1060等,这是古代位于吐蕃南部雅鲁藏布江流域一小邦名。
(3)亚钦索卡,根据其他资料是古代吐蕃小邦之一,位于雅砻地方。
(4)赞塘郭西,意思是赞塘四门地。“赞塘”为古代吐蕃地名,位于雅砻河谷,吐蕃时期在那里修建过赞塘拉康神殿。
(5)雍布拉康宫,在各种藏文历史文献当中有几种不同的写法。笔者参阅几部约成书于12世纪的文献,其中有人写作“文布拉卡尔”宫。从史料中“雍”(■)字写作“云”(■)和古藏文中普遍存在“文”与“云”互为通用的情况来看,其名最初应为“文普拉卡尔宫”。“文普拉卡尔宫”,“文”为吐蕃地名;“普”是指山沟内部;“卡尔”是指“宫堡”,意思是“修建于文地方山沟内高山上的宫堡”。
(6)后期藏文史书,把征服松巴王视作聂赤赞普的历史功绩之一。
(1)乌德贡杰,神山名,位于今西藏山南桑日县境内。据传,乌德贡杰是神山之父,其他神山都是它的儿子。
(2)止贡赞普,为吐蕃悉补野第八代赞普。此时,位于雅砻的悉补野赞普势力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开始征服周边小邦势力,赞普最终在收复后藏年楚河流域之小邦王罗昂时,死于罗昂王的剑下,尸首被抛入江河而冲到了工布地区(今林芝)。在其儿子在位期间,从工布地方寻得先父遗体,并在那里举行大型去除剑邪之宗教仪式后,在雅砻修建了先父之王陵,后史称之为吐蕃赞普之首座王陵。
(3)后史称止贡赞普有夏赤、娘赤、恰赤三位王子,父王被罗昂弑杀后,三子逃亡工布地区,王妃成了罗昂之牧马人。虽后史对此说法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三子中的一人作了工嘎波王(7#&O&N>&9),一人作了娘波王,而另一个则逃往波沃地方,并在那里秘密藏匿了十三年之久。今波米县之倾多一带有叫“桑瓦囊”之地名,意为王子秘密藏匿之处。据说一王子在那里秘密藏匿了13年,这与本书之“此时赞普之位空缺十三年”的说法相符。根据史书记载,该赞普还有一位遗腹子名叫茹列杰,此人一方面帮助王子复仇,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农业,为吐蕃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故后史称其为“吐蕃第一位贤臣”。
(4)此处藏文■字,应是■字,意为“地方”。
(1)贴瓦蔡,也称“娘若贴瓦蔡”,“娘若”,是指古代年楚河流域地名;“贴瓦蔡”,意思是“有灰尘的地方”。根据史料,今后藏江孜县之孜钦寺所在地为古代吐蕃小邦王罗昂之王宫所在地,称“娘若香波宫”(■)。
(2)此处,许译本译作“娘赤在波沃娶了一女子为妻。”(许德存,2013:117.)原文意思应是“四兄妹”。
(3)艾,古代吐蕃地名,位于今西藏山南曲松县所在地。
(4)今林芝县境内有叫“卡尔色木普”的地名,意思是“色木普宫堡”。
(1)根据一些史料,在工布色木普和米域吉亭一带曾举行了两次大型的宗教仪式(去除剑邪仪式),但并没有在那里修建王陵。直贡赞普之陵墓,最终修建于今山南琼结县。这说明,有可能出了二次葬。值得注意的是,在工布地方举行了一次大型的宗教仪式,而且这个仪式与消除直贡赞普之剑邪有关。这说明,人们视死于剑下为不祥。消除剑邪的仪式,同时也具有了招魂的意思。在传统习惯中,一般以绿松石作为“魂”或“亡灵”的象征,人们常佩戴绿松石耳饰以示“系魂”。这个习俗在林芝一带尤为盛行。如今在林芝县被认为是“藏王墓”的地方,有神山叫做“拉日江托”,这个名字在敦煌吐蕃文献中写作“江托拉蚌”。“江托拉蚌”,“江托”为山名,“拉蚌”,具有“系魂”的意思,所以,这可能与消除直贡赞普剑邪之宗教仪式有关。
(2)布德贡杰,又译布岱贡杰,为直贡赞普之子,吐蕃第九代赞普,原名恰赤(各种史书的记载不尽统一)。止贡赞普被罗昂杀害后,其三个儿子分别逃往工布、娘波和波沃。后恰赤在茹列杰的支持下,返回雅砻打败罗昂势力,恢复了悉补野统治。布德贡杰,意为“战胜一切”。
(3)青瓦孜珠宫,遗址位于今西藏山南琼结县境内。
(4)茹列杰,又名昂尔索布,或叔拉布麦松,被誉为吐蕃七贤臣之首,为前吐蕃时期赞普布德贡杰之大臣。有些史书上说,他是布德贡杰的同母异父兄弟。据说,他不仅扶持布德贡杰上台,而且对吐蕃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5)“协敖”,原西藏地方的官职名称,相当于今乡一级官员(军事)。
(6)此处,在括号()里的内容应该是指“六列王”的名字,与前面的王宫名相对应,是王宫修建者或修建时间的一种说明。
(1)拉托托日聂协,也称拉脱脱日年赞,吐蕃第二十七代赞普。古代史籍认为,吐蕃赞普世系源于天神后裔,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自天界下凡人间,为黑头黎民之主,遂统治雅隆(今山南地区一带)地区。根据敦煌出土的古藏文文书记载,自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传位至拉脱脱日年赞,共为第二十七代赞普。这与11世纪以后出现的传统史料所言拉脱脱日年赞为第二十八代赞普相矛盾,主要分歧体现在前七代赞普上。
(2)卓聂德茹,为吐蕃第三十代赞普。该赞普娶一来自吐蕃南部峡谷地区钦氏民女为妃,因钦妃有食鱼等水产品的习俗,致使赞普染疾而与家臣一道活人入墓。其子幼年患有眼疾,后从阿柴地方请来医师治疗,痊愈后更名“达日聂斯”,意为“见盘羊者”。
(3)阿柴,古族名。原为鲜卑一支,游牧于今辽宁一带。4世纪初,其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至今甘肃、青海一带。藏文史料所说之阿柴,也译作吐谷浑,可能是指西迁后曾活动于今甘肃、青海间的古代部族,其族群成分除了鲜卑,可能还融入了本地吐蕃人等其他成分,曾与吐蕃有密切交往。
(4)青瓦达孜,早期吐蕃著名的宫堡。《贤者喜宴》记载,布德贡杰赞普时建青瓦达孜,与其后六“列”赞普时期修建的郭孜、羊孜、赤孜、孜莫穷杰、赤孜蚌吐合称青瓦六宫(见《贤者喜宴》第163-165页)。根据敦煌古藏文文书和其他早期藏文史籍记载,青瓦达孜宫堡是历代赞普居住的主要城堡。建立噶丹颇章政权后,原钦瓦达孜宫所在山上设立了琼结宗府。
(5)囊日松赞,吐蕃第三十二代赞普,为松赞干布之父。在该赞普时期,吐蕃开始征服拉萨河流域之森波杰小王,为建立吐蕃政权打下了坚实基础。此事见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等。
(6)加珠,“加”是指“汉”;“珠”,是指“珠古”,即突厥。根据藏文史料记载,此时的突厥被认为是中原王朝下属的一个部族,故称“加珠”。
(7)霍尔,在不同时期所指不同。吐蕃时期的文献中可能是回鹘;在元代,多半是指蒙古人。
(1)松赞干布(?-650),也称赤松赞。汉文史籍《新唐书》称之为弃宗弄赞,《通典》称弃苏弄赞,《册府元龟》等也称器宗弄赞、不夜弄赞等,皆系藏语音译。赤松赞是松赞干布之原名,见于敦煌古藏文文书(见《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第71页)和吐蕃时期的石刻碑文(《杰德噶穷石碑》,载《吐蕃金石铭录》第106页),松赞干布乃是臣民所称尊号。后期史料中赤松赞的名字基本上以松赞干布四个字所代替,以至以往有学者不知赤松赞是指何人。近现代一些知名学者亦曾对赤松赞之名发生了误解。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949;K28
引用信息:
[1]弟吴贤者,阿贵.《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J].西藏研究,2018,No.170(04):11-24.
基金信息: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藏文文献传承保护及其数字化现状研究”(项目编号:16XZJA870001);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新发现藏文史籍《王统日月宝串》翻译与研究”(项目编号:17XZJ01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