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5 | 2 | 24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红史》等藏文史籍所载西夏故事可以复分为如下情节:一是山神格胡((?))化身七骑士之首领而与北面都城中一妇人结亲育子,此节源于猕猴与罗刹女繁衍羌人的始祖传说以及《萨迦世系史》所载凉州地方神灵毒龙传说;二是格胡之子鄂鲁氏藏身土坑躲过汉皇卜算追踪,此事脱胎于《柱间史——松赞干布遗训》葛尔远赴长安智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章节;三是鄂鲁氏诈死逃亡,此节是汉地"搜孤救孤"及《宋史夏国传》所载李继迁匿棺出逃故事的叠加和简化;四是大雕、黄牛哺育鄂鲁氏成长,此事应是汉籍所载北亚民族祖先"狼生说"的变形和演绎;五是鄂鲁氏逃到雪山聚众造反,此事与《宋史夏国传》所载契合;六是鄂鲁氏马粪、马鞭染黄河,老妇诈计降汉皇,此事亦出自《柱间史——松赞干布遗训》;八是西夏甲廓王被臣下杀害,阔端转世为其复仇,此事来自于《萨迦世系史》中萨迦班智达的口述。此外,《红史》似乎有意识地省略了汉地皇帝与西夏国王较量的故事,其情节大致同于蒙古史籍所保留的成吉思汗与西夏失都而忽合罕化身斗法,以及哈撒儿与黑色老妪缠斗的故事。一言以概之,藏籍西夏叙事乃是不同来源的故事传说在蒙元王朝和西藏萨迦派联合统治西夏河西故地的背景主导下杂糅而成的。
Abstract:The present paper makes a research on the eight Tangut stories in the Tibetan historical records,such as the book of Deb-ther dmar-po and so on.On the basis of illuminating its source and evolution process respectively,it is pointed that the Tangut stories in the Tibetan historical records are the mix of myths with different sources on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old haunt of Hexi of Xixia Dynasty was jointly ruled by Mongols and the Yuan dynasty and Sakya regime of Tibet.
[1]郭延坡.顾颉刚“层累说”理论体系的思想和方法[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2]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135-136.
[3]汤开建.党项源流新证[J].西北民族研究.1995,(2).
[4]卢梅,聂鸿音.藏文史籍中的木雅诸王考[J].民族研究,1996,(5).
[5]陈庆英.简论藏文史籍关于西夏的记载[J].中国藏学,1996,(1).
[6]钟焓.西藏史籍中木雅王占卜传说的汉族故事原型[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4).
[7]蔡巴·贡噶多吉.红史[M].陈庆英,周润年,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21-23.
[8]释迦摩仁钦德.雅隆尊者教法史[M].汤池安,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8:27.
[9]索南坚赞.西藏王统纪[M].刘立千,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10]陈庆英,蒲文成.西纳家族、西纳喇嘛和塔尔寺西纳活佛[J].青海社会科学,1985,(1).
[11]蒲文成.青海佛教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1:80-83.
[12]智观巴贡却乎丹巴绕吉.安多政教史[M].吴均,等,译.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162.
[13]达仓宗巴·班觉桑布.汉藏史集[M].陈庆英,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180.
[14]#12
[15]西田龙雄:西夏文字解读[M].陈健玲,等,译.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26.
[16]汤开建.党项源流新证[J].西北民族研究,1995,(2).
[17]聂鸿音.西夏文《夏圣根赞歌》考释[J].民族古籍,1990:(1).
[18]钟焓.失败的僭伪者与成功的开国之君——以三位北族人物传奇性事迹为中心[J].历史研究,2012,(4).
[19]牛达生.西夏学研究中藏学研究成果的应用[J].中国藏学,2002,(1).
[20]五世达赖喇嘛.西藏王臣记[M].刘立千,译注.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8.
[21]石硕.论藏族关于族源的三个传说及价值[J].西藏研究,2001,(3).
[22]柱间史——松赞干布遗训[M].卢亚军,译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
[23]隋书(卷83).党项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1845.
[24]霍夫曼.西藏的宗教[G].李有义,译//李有义与藏学研究:李有义教授九十诞辰纪念文集.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460-461.
[25]丹珠昂奔.藏族神灵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
[26]王尧.西夏黑水桥碑考补[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8,(1).
[27]吴广成.西夏书事校正(卷10)[M].龚世俗,等校正.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118.
[28]钟焓.西藏史籍中木雅王占卜传说的汉族故事原型[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4).
[29]曾德明.汉藏命理学初探——以《如意宝树》为中心[J].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2008,5(2).
[30]黄颢.藏文史书中的弥药(西夏)[J].青海民族学院院报,1985,(4).
[31]史记(卷123)·大宛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3168.
[32]汉书(卷61)·张骞传[M].北京:中华书局,1962:2692.
[33]韩儒林.穹庐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34]周书(卷50)·突厥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1:907.
[35]王尧.西藏文史探微集[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66-67.
[36]李勤璞.Moses和Rus-pa Ngo-anuvi:藏文西夏开国神话[C]//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第二届西夏学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铅印本.银川: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2011.
[37]汉译蒙古黄金史纲[M].朱凤,贾敬颜,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25-35.
[38]阿旺贡噶索南.萨迦世系史[M].陈庆英,高禾福,注.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95-97.
[39]克恰诺夫,李范文,罗矛昆.圣立义海[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5:55.
[40]王炯,彭向前.“五德终始说”视野下的“大白高国”[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8,(3).
[41]聂历山.西夏文字及其典藏[G].马忠建,译//孙伯君.国外早期西夏学论文集(二).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225.
[42]史金波.西夏佛教史略[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197-215.
①■:陈庆英、周润年译作北面都城和林。参见蔡巴·贡噶多吉著、陈庆英、周润年译:《红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183页,注释206。黄颢等据明代《华夷译语》译作凉州,当正解。参见黄颢:《藏文史书中的弥药(西夏)》,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
②Gha:黄颢据唐代敦煌文献《汉藏字书》(陶玛斯、吉利编)译作“夏”。参见黄颢:《藏文史书中的弥药(西夏)》,载《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第4期。因为‘夏'在古汉语为匣母字,读音大致是a,当时的藏文里没有相当于匣母的音,所以只好用读音近似的ga来代替。参见卢梅、聂鸿音:《藏文史籍中的木雅诸王考》,载《民族研究》1996年第5期。
③■:聂鸿音认为这是西夏文《圣立义海》中“弥顶圣山”中“弥圣”二字的音译,汉语“天都山”的意译,地望在今宁夏海原县南华山。参见聂鸿音:《弥山考》,载《固原师专学报》1999年第1期。
④■卢梅、聂鸿音指出这实际上是汉语“夏皇”的对音,按诸史实当为李德明。参见卢梅、聂鸿音:《藏文史籍中的木雅诸王考》,载《民族研究》1996年第5期。
⑤#12
⑥■卢梅、聂鸿音指出这实际上是汉语“夏皇”的对音,按诸史实当为李德明。参见卢梅、聂鸿音:《藏文史籍中的木雅诸王考》,载《民族研究》1996年第5期。
①实际上,《红史》并没有直接点出山神格胡与骑士首领的同一关系,而是通过后来成为西夏国王的这个孩子“取其父亲格胡神名字中的格字”给出的暗示。
①最早注意到这一西夏占卜传说与藏族书面文学记载的占卜测算故事有一致性的是陈庆英先生,不过由于他引证的材料来自比《红史》成书较晚的《西藏王统记》,所以得出的结论是这类占卜故事“很可能是从西夏传到藏族之中的”。参见陈庆英:《简论藏文史籍关于西夏的记载》,载《中国藏学》1996年第1期。
①关于甲廓王,如黄振华先生认为《贤者喜宴》所载五世西夏王“泰呼(■)”为“仁宗仁孝”;《西藏王臣记》所载西夏甲郭王(即木雅嘉哥)为桓宗纯佑;杀害甲郭王的大臣,“或指镇夷郡王安全”。参见黄振华:《略述吐蕃文化对西夏的影响》,载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等编《藏族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65页。宿白先生认为《西藏王臣记》中的甲郭王为襄宗安全,木雅生格达为神宗遵顼,生格达之子托子为献宗德旺。参见宿白:《藏传佛教寺院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319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246.3
引用信息:
[1]杨浣.藏文史籍所载西夏故事溯源[J].西藏研究,2014,No.146(04):13-25.
基金信息:
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他者的视野——蒙藏史籍中的西夏”(批准号09YJA770032)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