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1 | 12 | 56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对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的研究,相对其他各期石窟的研究比较薄弱,目前还没有系统的专题研究论著出版。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就敦煌吐蕃期洞窟的研究,通过分类的方法,分别就综合研究、洞窟营建史、分期、洞窟个体、专题(如单个图像等)、榆林窟第25窟研究、莫高窟第365窟汉藏文题记、画风、供养人图像与服饰、经变画专题等问题的研究作了回顾并就吐蕃期石窟研究的特点作了总结。
Abstract:The study on the caves of Tibetan time(786-848)is weak compared with the study of other times caves in Dunhuang.There is still no works published.This paper stands on the academic history and summarizes the caves study of this time.The main content includes: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the history of caves building,study on one cave,monographic study,study on Yulin cave 25,study on the inscription in Mogao cave 365,style of the wall paintings,patrons image and clothes,murals,etc.
①赵晓星:《莫高窟第361窟待定名图像之考证——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一》,载敦煌研究院编《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83~190页;《吐蕃统治时期传入敦煌的中土图像——以五台山图为例》,载《文艺研究》2010年第5期,第118~126页;《莫高窟第361窟普贤显现与圣迹图——莫高窟第361窟研究之五》,载敦煌研究院编《庆贺饶宗颐先生95华诞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8月。
①(美)MatthewT.Kapstein The Treaty Temple of De-ga g.yu-tshal:Identification and Iconography Beijing,August10-12,2002.(卡普斯坦:《德噶玉采的会盟寺:比定和图像阐释》,载霍巍、李永宪主编《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8~127页)。另见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主办《藏学学刊》第一辑,2006年。
②相同观点另见:Matthew T.Kapstein:The Treaty Templeof the Turquoise Grove,Buddhism Between Tibet and China,Editedby Matthew T.Kapstein,Wisdom Publications,Boston,2009.pp.21-72.
③关于榆林窟第25窟藏文题记的详细考证,参见谢继胜、黄维忠:《榆林窟第25窟壁画藏文题记释读》载《文物》2007年第4期,第70~78页。
④Yoshiro IMAEDA:T-shaped Inscription Frames in Mogao(Dunhuang)and Yulin Caves,《日本西藏学会会报》第53号,2007年6月,第88~99页。中译本见张长虹译本,载《藏学学刊》第五辑,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79~104页。
①海瑟.噶尔美:《7-11世纪吐蕃人的服饰》,刊于A.表克唐纳、Y.伊玛迪编《西藏艺术》,巴黎,1977年,第72页(KarmayHeather:Tibetan clothes--Seventh to Eleventh Centuries,in A.Mac-donald and Y.Imadea,Art du Tibet,Paris,1977:72),台建群译文见于《敦煌研究》1994年第4期,胡文和译文见于《西藏研究》1985年第3期。
②谢静:《敦煌石窟中的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谢静:《敦煌莫高窟吐蕃赞普礼佛图中吐蕃族服饰初探——以第159窟、第231窟、第360窟为中心》,《敦煌学辑刊》2007年第2期,第65~73页。
③参见赵晓星前揭各文,张元林:《“观音救难”的形象图示——莫高窟第359窟西壁龛内屏风画内容新识》,载敦煌研究院编《庆贺饶宗颐先生95华诞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8月,另见《敦煌研究》2010年第5期。
①彭金章:《莫高窟第14窟十一面观音经变》,载《敦煌研究》1994年第2期,第89~97页;《敦煌石窟十一面观音经变研究》,载敦煌研究院编《段文杰敦煌研究五十年纪念文集》,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第72~86页;《千眼照见,千手护持——敦煌密教经变研究之三》,《敦煌研究》1996年第1期,第11~31页;《敦煌石窟不空绢索观音经变研究》,载《敦煌研究》1999年第1期,第1~24页;《敦煌石窟如意轮观音经变研究》,载古正美主编《唐代佛教与佛教艺术》,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6,第131~150页;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全集.密教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年。
②霍巍:《早期密教图像在敦煌传播及其来源的新探索》,载《敦煌研究》2006年第2期,第110~113页(该文是对田中公明著作的书评,却提出了许多新见,值得参考)。
③赵晓星《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密教研究》,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以敦煌研究院编、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系列22本《敦煌石窟艺术》为主要参照。
②以敦煌研究院编、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系列26本《敦煌石窟全集》为主要参照。
③罗世平:《身份认同——吐蕃装人物进入洞窟的条件、策略与时间》,载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北京大学中古史研究中心、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考古、艺术综合研究——纪念向达教授诞辰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2010年6月;《谁主沉浮?——莫高窟吐蕃时期维摩变的图式及其语境转换》,载《2010敦煌论坛: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敦煌研究院编,2010年7月,莫高窟。
[1][日本]藤枝晃.吐蕃支配时期的敦煌[J].东方学报,(31),1961.
[2][日本]山口瑞凤.吐蕃支配时代[C].讲座敦煌2敦煌的历史[M].东京:大东出版社,1980.
[3][日本]藤枝晃.敦煌千佛洞的中兴[J].东方学报,1964,(35).
[4]阎文儒.中晚唐的石窟艺术[J].敦煌研究,1983,(3):10~25.
[5]段文杰.唐代后期的莫高窟艺术[A].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四[C].北京:文物出版社、东京:日本平凡社,1987;段文杰.敦煌艺术论集[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196~207.
[6]李其琼.论吐蕃时期的敦煌壁画艺术[J.]敦煌研究,1998,(2):1~19.
[7]郑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艺术概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
[8]沙武田.敦煌石窟历史的重构——敦煌吐蕃期洞窟诸现象之省思[J].圆光佛学学报,2007,(1):25~90.
[9]赖鹏举.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10]陈双印.吐蕃统治敦煌时期洞窟修建经济原因初探[J].世界宗教研究,2009,(4):32~40.
[11]敦煌研究院.2010敦煌论坛:吐蕃时期敦煌石窟艺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10.
[12]贺世哲.从供养人题记看莫高窟部分洞窟的营建时代[A].敦煌研究院.莫高窟供养人题记[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194-236;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考古篇[C].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360~453;贺世哲.敦煌石窟论稿[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4:496~593.
[13]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6;马德.敦煌石窟营造史稿[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2002.
[14]马德.敦煌莫高窟“报恩吉祥窟”考[J].敦煌研究,1999(4):56~59.
[15]沙武田.敦煌莫高窟“报恩吉祥窟”再考[J].敦煌研究,2008,(2):26~30.
[16]张先堂.敦煌莫高窟“报恩吉祥窟”三考[J].敦煌研究,2008(5):1~8.
[17]沙武田.敦煌吐蕃译经三藏法师法成功德窟考[J].中国藏学,2008,(3):40~47。另见敦煌研究院.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12):156~165.
[18]沙武田.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与粟特人关系试考》(上、下)[J].艺术设计研究,2010,(1)~(2).
[19]沙武田.莫高窟第359窟供养人画像再研究——兼谈粟特九姓胡人对吐蕃统治的态度[J].敦煌研究2010,(5):12~24.
[20]见注[11].
[21]史苇湘.关于莫高窟内容总录,敦煌莫高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另见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232.
[22]樊锦诗,赵青兰.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分期研究[A].敦煌研究院.敦煌研究文集.敦煌石窟考古篇[C].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0:182~210.
[23]沙武田.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之初探[J].敦煌研究,2002,(3).
[24]胡同庆.莫高窟第154、231窟经变画研究[A].敦煌学研究[C].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胡同庆.莫高窟第一五四窟、二三一窟经变画研究[A].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一五四窟附第二三一窟[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4.
[25]刘永增.莫高窟隋代涅槃变相图与古代印度、中亚涅槃图像之比较研究[J].敦煌研究,1995,(1):16~35;刘永增.敦煌莫高窟第一五八窟的研究[A].载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一五八窟[C].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26]梅林.莫高窟第一一二窟图像考论[M].载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艺术.莫高窟第一一二窟.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另参考樊锦诗,梅林.莫高窟第112窟图像杂考[J].敦煌研究,1996,(54):5~7.
[27]郭祐孟.晚唐观音法门的开展——以敦煌莫高窟161窟为中心的探讨.圆光佛学学报(4):2003,(8);敦煌吐蕃时期洞窟的图像结构:以莫高窟360和361窟为题[A].敦煌研究院.敦煌吐蕃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126~145.
[28]金维诺.吐蕃佛教图像与敦煌的藏传绘画遗存[A].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主办:艺术史研究(第2辑)[C].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1~26.
[29]谢继胜.西夏藏传绘画——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405.
[30]霍巍.敦煌莫高窟第465窟建窟史迹再探[J].中国藏学,2009,(3):187~194.
[31]见注[11].
[32]沙武田.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考察[J].中国藏学,2002,(3):80~93.
[33]沙武田.敦煌石窟历史的重构——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诸现象之省思[J].圆光佛学学报(第十一期):25~90.
[34]赖文英.中唐敦煌石窟造像的涅槃思想[J].敦煌学辑刊,2007,(1):64~70.
[35]陆离.大虫皮考——兼论吐蕃、南诏虎崇拜及其影响[J].敦煌研究,2004,(1):35~41;敦煌、新疆等地吐蕃时期石窟中着虎皮衣饰神祇、武士图像及雕塑研究[J].敦煌学辑刊,2005,(3):110~121.
[36]谢静.敦煌石窟中的少数民族服饰研究[D].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2007.
[37]沙武田.敦煌画稿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172~230.
[38]谢继胜.榆林窟15窟天王像与吐蕃天王图像演变分析[J].装饰2008,(6)
[39]华尔纳.佛教壁画:万佛峡——一个九世纪石窟的研究[M].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38.
[40]张广达,荣新江.于阗史丛考,[M].上海:上海书店,1993:38~39.
[41]段文杰.榆林窟第25窟壁画艺术探讨[J].敦煌研究,1987,(4);段文杰.榆林窟的壁画艺术[A].载敦煌研究院.中国石窟.安西榆林窟[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162~167.
[42]史苇湘.地方因素是研究佛教艺术的起点和基础[A].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C].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655~666.
[43]黄维忠.敦煌藏文发愿文研究综述[J].敦煌学辑刊,2007,(1):36.
[44]黄维忠.德噶玉采会盟寺(de ga g.yu tshalgtsigs kyi gtsug lag khang)考——再论该寺非榆林窟[J].敦煌研究,2009,(3):93~99.
[45]陆离.关于榆林窟第25窟壁画藏文题记释读的两个问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4):56.
[46]沙武田.关于榆林窟第25窟营建的时代问题[A].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藏学学刊(第五辑)[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79~104;榆林窟第二五窟の造?年代に關する諸問題[J].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研究科奈良美术研究所:奈良美术研究(第九号),2010:23~40.
[47]赖文英.唐代安西榆林窟25窟之卢舍那佛[J].圆光佛学学报,1999,(4).
[48]赖鹏举.中唐榆林窟25窟密法“毗卢遮那”与佛顶尊胜系造像的形成[J].中国藏学,2007,(4);赖鹏举.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49]段文杰.榆林窟第25窟壁画艺术探讨[J].敦煌研究,1987,(4):1~2.
[50]Amy Heller:Ninth century Buddhist imagescarved at lDan-ma-brag to commemorate Ti-beto-Chinese negotiations,in P.Kvaerne(ed.,[J].Tibetan Studies,1994.Oslo,pp.335-349 and Appendix pp.12-19.AmyHeller:Early Ninth Century Images of Vairocha-na from Eastern Tibet,Orientations 25/6:74-79.1994.
[51][日本]田中公明.敦煌密教と美术[M].京都:法藏馆,2000:31~32.
[52][日本]奥山直司.敦煌の密教美术[A].立川武藏、赖富本宏.ツリ-ズ密教.3.中国密教[C].春秋社,1999:210~222.
[53]彭金章.敦煌石窟全集.密教画卷[M].香港:香港商务印书馆,2002.
[54]赖文英.唐代安西榆林25窟之卢舍那佛[J].圆光佛学学报,1999,(4):340~345.
[55]赖鹏举.中唐榆林25窟密法“毗卢遮那佛”与佛顶尊胜系造像的形成[J].中国藏学,2007,(4).
[56]郭祐孟.敦煌石窟卢舍那并八大菩萨曼荼罗初探[J].敦煌学辑刊,2007,(1):45~63.
[57]张亚莎.11世纪西藏的佛教艺术——从扎塘寺壁画研究了出发[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119~124.
[58]谢继胜.川青藏交界地区藏传摩崖石刻造像与题记分析——兼论吐蕃时期大日如来与八大菩萨造像渊源[J].中国藏学,2009,(1).
[59]刘永增.敦煌石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解说:上、下[J].敦煌研究,2009,(4)~(5).
[60]陈粟裕.榆林25窟一佛八菩萨图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3):56~82.
[61]见注[11].
[62]黄文焕.跋敦煌365窟藏文题记[J].文物,1980,(7):47~49。
[63]详见敦煌研究院.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141~143.
[64]梅林.莫高窟第365窟汉文题记重录并跋[A].胡素馨.佛教物质文化:寺院财富与世俗供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349~362.
[65][法]海瑟.噶尔美.早期汉藏艺术[M].熊文彬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66]张亚莎.印度.卫藏.敦煌的波罗-中亚艺术风格论[J].敦煌研究,2002,(3):1~8.
[67]谢继胜.早期藏传绘画——黑水城出土西夏唐卡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202~211.
[68]谢继胜.榆林窟15窟天王像与吐蕃天王图像演变分析[J].装饰,2008,(6).
[69]于小冬.藏传佛教绘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
[70]沙武田.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考察[J].中国藏学,2003,(2):80~93;郑炳林、沙武田.敦煌石窟艺术概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322~337;白天佑、沙武田.敦煌莫高窟第231窟阴伯伦夫妇供养像解析[J].敦煌研究,2006,(2):6~10.
[71]德金桑姆.敦煌壁画中的吐蕃王室服饰[J].西藏评论,1978(2)~(3).
[72]休.黎吉生.再论古代吐蕃人的服饰[J].西藏评论,1975(5)~(6).
[73]艾米.海勒.拉萨大昭寺藏银瓶——吐蕃帝国(7世纪至9世纪)银器及服饰考察[A].杨清风译.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藏学学刊(第3辑)“吐蕃与丝绸之路研究专辑”[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94~223.
[74]杨清凡.藏族服饰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54.
[75]李永宁.莫高窟第159窟文殊、普贤赴会图[J].敦煌研究,1993,(4):26~30.
[76]王中旭.吐蕃时期敦煌〈五台山化现图〉与五台山信仰[J].美术研究,2009,(3)
[77]赵青兰.莫高窟吐蕃时期洞窟龛内屏风画研究[J].敦煌研究,1994,(3):49~61.
[78]李晓青,沙武田.劳度叉斗圣变未出现于敦煌吐蕃期洞窟的原因试析[J].西藏研究,2010,(2).
[79]宿白.敦煌莫高窟密教遗迹札记(下、下)[J].文物,1989,(9)~(10);中国石窟寺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279~310.
[80][日本]田中公司.敦煌密教美术[M].东京:法藏馆,2000.
[81]赖鹏举.敦煌石窟造像思想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9.
[82]见注[81].
[83]沙武田.莫高窟第154窟主尊彩塑造像的性质与定名考[J].装饰,2010,(4):52~56.
[84]沙武田.敦煌石窟彩塑艺术试论——莫高窟第159窟彩塑造像的几点认识[A].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龙门石窟.石窟寺研究(第一辑)[C].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137~151.
[85]史苇湘.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879.2
引用信息:
[1]沙武田.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综述[J].西藏研究,2011,No.127(03):87-102.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08CKG002);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百年敦煌学史研究”(07JZD003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