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4, 03, No.206 22-34+159-160
“治”、“道”之间:清代土司与圣裔五经博士承袭制度比较研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儒家‘仁政’思想与当代‘善治’研究”(项目编号:202110602)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摘要:

中国历史上治统与道统理念的变化是学界关注的重要学术论题,对于清代官方所推崇的治统、道统理念研究,可以通过边疆与中原相类似的制度安排对二者进行考察。清廷在边疆地区、民族群体中施行的土司制度与其在中原地区为优待圣贤后裔而施行的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制度,在地域、身份、权力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具体到二者的承袭制度却可以看出,承袭资格中的身份、年龄、身体条件与承袭程序中的题请主体、承袭时限、承袭考试方面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清代统治者基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和多民族共同体渐趋形成的现实,针对治统与道统关系进行的“治道合一”、“治主道辅”和“继道统而新治统”的理解与构造,对两种承袭制度特点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Abstract:

Scholarly interest has centered on the ideas of Zhitong and Daotong in Chinese history.Political systems like those in the Central Plains and the frontier can be used to understand the Zhitong and Daotong ideas that were advanced by Qing officials.The Qing court's inheritance system in frontier and ethnic areas and Shengyi wujingboshi system for saints' descendants in the Central Plains can be observed in the two systems' inheritance patterns,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 two systems differ greatly in terms of region,status,and power.There are clear similarities and contrasts between the inheritance eligibility and procedures in terms of position,age,and physical conditions.The Qing Dynasty's rulers understood and construc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hitong and Daotong as Zhitong and Daotong as one-Zhitong as the mainstay and Daotong as a supplement-based on the reality that ethnic minorities were dominating the Central Plains and a multi-ethnic community was gradually forming.They also inherited Daotong to renew Zhitong,which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two inherited systems'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参考文献

(1)德保等:《钦定礼部则例》卷164《祠祭清吏司·五经博士》,清乾隆四十九年武英殿刻本。

(2)杨瓛:《亚圣五十六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荣归记》,刘培桂编著:《孟子林庙历代石刻集》,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144页。

(3)熊学鹏:《奏为西安县五经博士孔传锦拟进京庆贺皇上万寿自刻钤记沿途使用请饬禁用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档案号:04-01-14-0036-007。

(1)参见李良品:《元明清时期土司承袭制度研究》,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21年,第4-11页;李俊、宁漫:《清代“绰斯甲布宣抚司号纸”考述---兼论清代以降绰斯甲土司的承袭问题》,《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3年第7期,第122-134页;朱皓轩:《明清西南土司承袭方式演变考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128-136页;李良品:《清代土司分袭制度的生成逻辑与构建路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第86-92页;陈季君:《试论清代土司承袭中的册结及其作用》,《青海民族研究》2016年第4期,第7-12页;莫代山:《明清时期土家族土司争袭研究》,《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127-132页;白金川:《清代孔氏翰林院五经博士承袭研究》,《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第19-23页。

(2)参见汪益民、成臻铭:《论元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土司承袭权力的地方化趋势》,《青海民族研究》2023年第4期,第33-44页;王琨、李良品:《国家治理视阈下元明清土官土司承袭制度的文书与信物》,《贵州社会科学》2020年第9期,第59-65页;蔡燕:《论明清时期的土司承袭立法及其特点》,《贵州民族研究》2019年第7期,第150-156页;李良品、翟文:《明清时期土司承袭制度中国家治理的举措及特点》,《青海民族研究》2019年第1期,第7-11页;李良品:《土司承袭制度中国家治理的影响》,《青海民族研究》2018年第2期,第8-13页;巩哲:《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法权研究:以亚圣裔孟氏宗族为中心》,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47-65页。

(1)《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卷145《吏部一百二十九·土官·土官承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2)《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36,雍正三年九月乙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3)参见蔡燕:《论明清时期的土司承袭立法及其特点》,第153页。

(4)硕色:《四川巡抚揭报土官病故请准伊子承袭》,《内阁大库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本,登录号:032285。

(5)《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43,乾隆六年五月乙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6)勒保:《四川总督为详请题袭事》,《内阁大库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本,登录号:062028。

(7)《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80,康熙五十七年七月辛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8)参见岑春煊:《奏以四川龙茂道理番厅属党坝长官司任贞赤米勒病故无嗣请以该土司胞妹择忍纳承袭》,《军机处档折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文献号:152501。

(9)保宁等:《钦定中枢政考》卷7《绿营·土番》,嘉庆十三年刊本。

(10)松筠:《吏部为土司承袭事》,《内阁大库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本,登录号:123773。

(11)保宁:《题报土司病故请准其姪袭职》,《内阁大库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本,登录号:048565。

(1)硕色:《四川巡抚为土官病故无嗣请准伊弟袭职事》,《内阁大库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本,登录号:013303。

(2)参见《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163,乾隆七年三月癸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3)参见吴熊光:《两广总督土司承袭事》,《内阁大库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本,登录号:123769。

(4)参见《清仁宗睿皇帝实录》卷194,嘉庆十三年四月己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5)《大清会典》卷9《吏部·文选清吏司·圣贤后裔》,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6)参见巩哲:《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法权研究:以亚圣裔孟氏宗族为中心》,第42页。

(7)德保等:《钦定礼部则例》卷164《祠祭清吏司·五经博士》,清乾隆四十九年武英殿刻本。

(8)素尔讷:《题请恩准闵克峻袭替五经博士》,《内阁大库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本,登录号:028669。

(9)永贵:《题覆世袭五经博士程倓告休应准其孙袭职》,《内阁大库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本,登录号:031253。

(10)《大清会典》卷85《兵部·武选清吏司·土司·土司袭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1)特成额、文绶、明亮:《奏为确查应袭土司桑朗荣宗年岁事》,《乾隆朝宫中档奏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文献号:403036530。

(2)特成额、文绶、明亮:《奏为确查应袭土司桑朗荣宗年岁事》,文献号:403036530。

(3)特成额、文绶、明亮:《奏为确查应袭土司桑朗荣宗年岁事》,文献号:403036530。

(4)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康熙十九年闰八月二十八日甲寅,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605页。

(5)《大清会典》卷85《兵部·武选清吏司·土司·土司袭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6)惠龄:《题报平番县属大营湾应袭土司鲁宪章依例请准其承袭世职》,《内阁大库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本,登录号:111151。

(7)《大清会典》卷14《吏部十二·土司承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8)彰宝:《题报病故土司嫡长子年幼请准由伊母代摄》,《内阁大库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本,登录号:042918。

(9)参见阿桂:《题覆应袭土司年幼准由族人护理事务》,《内阁大库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本,登录号:027334。

(1)德保等:《钦定礼部则例》卷164《祠祭清吏司·五经博士》,清乾隆四十九年武英殿刻本。

(2)德保等:《钦定礼部则例》卷164《祠祭清吏司·五经博士》,清乾隆四十九年武英殿刻本。

(3)德保等:《钦定礼部则例》卷164《祠祭清吏司·五经博士》,清乾隆四十九年武英殿刻本。

(4)参见玉麟:《题为山东衍圣公咨言良爱承袭五经博士请旨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档案号:02-01-005-023310-0061。

(5)孟乔芳:《揭报归顺署弁劳绩请准世袭庄浪土司》,《内阁大库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本,登录号:035996。

(6)《大清会典》卷85《兵部·武选清吏司·土司·土司袭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7)陈梦雷、蒋廷锡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祥刑典》卷59《律令部汇考四十二》,清雍正铜活字本。

(8)陈梦雷、蒋廷锡辑:《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祥刑典》卷59《律令部汇考四十二》,清雍正铜活字本。

(1)李荫祖:《揭报上溪南渭施容三土知州乃永顺司所辖继袭土司听部议》,《内阁大库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本,登录号:037856。

(2)《大清会典》卷85《兵部·武选清吏司·土司·土司袭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3)高其倬:《奏闻革除土司承袭之陋规》,《雍正朝宫中档奏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文献号:402006222。

(4)《吏部咨为转知圣旨优崇圣裔事》,《孔府档案》,孔子博物馆藏本,档案号:0079-03。

(5)陈梦雷、蒋廷锡辑:《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卷124《裔部汇考二》,清雍正铜活字本。

(6)陈梦雷、蒋廷锡辑:《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卷116《裔部汇考二》,清雍正铜活字本。

(7)参见锡珍:《吏部铨选则例》卷8下《汉官则例·杂例》,清光绪十二年刻本。

(1)《大清会典》卷119《兵部·武选清吏司·土官·土官袭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2)《大清会典》卷119《兵部·武选清吏司·土官·土官袭替》,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3)岳钟琪:《奏报派员赴杂谷等地宣扬圣德并番蛮仇杀尽解事》,《雍正朝宫中档奏折》,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文献号:402021751。

(4)岳钟琪:《奏报派员赴杂谷等地宣扬圣德并番蛮仇杀尽解事》,文献号:402021751。

(5)岳钟琪:《奏报派员赴杂谷等地宣扬圣德并番蛮仇杀尽解事》,文献号:402021751。

(6)岳钟琪:《奏报派员赴杂谷等地宣扬圣德并番蛮仇杀尽解事》,文献号:402021751。

(7)《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33,雍正三年六月庚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8)素尔讷:《题请恩准闵克峻袭替五经博士》,登录号:028669。

(9)参见《礼部咨衍圣公府为孟传梿应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事》,《孔府档案》,孔子博物馆藏本,档案号:0481-0485。

(1)《钦定大清会典则例》卷82《礼部·祠祭清吏司·中祀二·先师庙》,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2)《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24,雍正二年九月戊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3)参见德保等:《钦定礼部则例》卷164《祠祭清吏司·五经博士》,清乾隆四十九年武英殿刻本。

(4)徐日久:《五边典则》卷21,旧钞本。

(5)鄂尔泰修,杜诠纂:《贵州通志》卷35《艺文》,清乾隆六年刻嘉庆修补本。

(6)《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13,康熙二十二年十一月癸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7)王夫之:《读通鉴论》,《船山全书》第10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年,第479页。

(8)参见孔定芳:《清初朝廷与明遗民关于“治统”与“道统”合法性的较量》,《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第194页。

(1)欧阳修:《新唐书》卷11《礼乐志第一》,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

(2)海瑞:《备忘集》卷1《治安疏》,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钞两淮马裕家藏本。

(3)《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41,顺治五年十一月辛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4)孔毓圻等:《幸鲁盛典》卷29,清乾隆文渊阁四库全书钞本。

(5)《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157,雍正十三年六月甲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6)《孟子世家谱序》,《孟子世家谱》,山东省邹城市博物馆藏本。

(7)《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40,顺治五年八月壬子,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8)《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55,康熙三十一年七月壬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9)《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24,康熙二十五年二月丁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1)《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55,康熙三十一年七月壬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2)《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55,康熙三十一年七月壬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3)《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57,康熙三十一年十二月己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4)《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155,康熙三十一年七月壬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5)爱新觉罗·玄烨:《日讲四书解义序》,陈廷敬辑:《皇清文颖》卷首2《御制文·圣祖仁皇帝御制文》,清乾隆十二年武英殿刻本。

(6)刘统勋:《奏覆孔继衮携带奉祀生札付并孔继祖滥给家人札付分别议罪》,《内阁大库档案》,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藏本,登录号:026505。

(7)参见吴敬恒:《奏请禁衍圣公官属滥给札付等情》,《军机处档折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文献号:056355;贺长龄:《奏报遵旨查覆衍圣公官属不准预选给札等事》,《军机处档折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文献号:056589。

(8)张岱:《陶菴梦忆》卷2《孔庙桧》,清乾隆五十九年王文诰刻本。

(9)参见顾汧等:《河南通志》卷35《艺文一》,清康熙三十四年刻本。

(10)参见王士俊等:《河南通志》卷1《圣制》,清道光六年补刻光绪二十八年再补刻本。

(1)《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0,康熙五年十月丙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2)《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0,康熙五年十月丙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3)参见陈亮:《明代土官政治角色转变与国家认同深化---以临洮土官赵安为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第30页。

(4)脱脱等:《宋史》卷492《列传·第二百五十一·外国八·吐蕃》,清乾隆四年武英殿校刻本。

(5)参见齐德舜:《论少数民族家族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以唃厮啰家族研究的个案为例》,《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106页。

(6)李天俞等:《李氏世袭宗谱》,王继光:《安多藏区土司家族谱辑录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8页。

(7)李天俞等:《李氏世袭宗谱》,王继光:《安多藏区土司家族谱辑录研究》,第38页。

(8)参见张海云:《汉藏蒙边缘地区家族文化流变探析---以青海大通安宁滩祁氏族源为视角》,《青海民族研究》2018年第3期,第70页。

(9)参见吴才茂、李斌、龙泽江:《祖荫的张力:清代以降清水江下游天柱苗侗地区祠堂的修建》,《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1年第3期,第41页。

(10)鄂尔泰:《改土归流疏》,贺长龄编:《清经世文编》卷86《兵政十七》,清光绪十二年武进盛氏思补楼重校本。

(1)《清世宗宪皇帝实录》卷60,雍正五年八月癸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2)《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4,雍正十三年十月丙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3)参见《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651,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癸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4)《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863,乾隆三十五年六月壬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本。

(5)叶向高:《苍霞草》卷4,明万历刻本。

(6)王启祚:《敬陈管见三事》,琴川居士辑:《皇清奏议》卷12,民国二十五年旅顺库籍整理处钞本。

(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0月15日,第2版。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249;D691.72

引用信息:

[1]巩哲.“治”、“道”之间:清代土司与圣裔五经博士承袭制度比较研究[J].西藏研究,2024,No.206(03):22-34+159-160.

基金信息: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儒家‘仁政’思想与当代‘善治’研究”(项目编号:202110602)阶段性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