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5 | 9 | 20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夏尔巴人是我国未识别民族之一,也属于跨境民族,对夏尔巴人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民族学研究的薄弱点。前辈学者主要从族源、艺术、民俗、体质等方面进行研究,呈现出研究成果较少、研究层次较低、研究方法较单一等特点。因此,应扩充研究对象,积极吸收国外的研究成果,关注夏尔巴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和难点等,多角度、深层次地进行夏尔巴人研究。
Abstract:Sherpas are a group of people living in the border regions of China Tibet and Nepal,and it is one of the unrecognized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he study of Sherpa has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in China,and the handful researches are mainly focused on Sherpa's ethnic origin,art,folk customs and physique. Therefore,it is essential to promote the study of Sherpa and absorbing foreign academic achievements.
[1]王丽莺,杨浣,马升林.夏尔巴人族源问题再探[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03).
[2]黄颢.夏尔巴人的族源试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03).
[3]瞿霭堂.夏尔巴话的识别——卫藏方言的又一个新土语语[J].语言研究,1992(02).
[4]陈乃文.夏尔巴人源流探索[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3(04).
[5]切排.夏尔巴人的历史与现状调查.[J].西北民族研究,2006(01).
[6]唐荣尧.夏尔巴人的猜想[J].中国西藏,2006(06).
[7]李范文.李范文西夏论文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8][美]摩尔根.古代社会[M].杨东莼,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9][英]克·冯·菲雷尔——海门道夫.尼泊尔夏尔巴人的氏族及其功能[J].民族译丛,1987(05).
[10]桑吉东智.陈塘夏尔巴人的氏族及其功能[J].青藏高原论坛,2013(03).
[11]王思亓.夏尔巴人“骨系”认同下的亲属网络与社会组织[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12]钟敬文.民族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13]刘洪记.夏尔巴习俗述略[J].中国藏学,1991(03).
[14]陈立明,曹晓燕.西藏民俗文化[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
[15]刘志群.夏尔巴人生活习俗及其婚俗[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5(04).
[16]邹启才.夏尔巴人风俗简介[J].西藏民俗,1994(04).
[17]刘玉皑.传统沿袭与现代变迁:樟木镇夏尔巴人的婚俗调查[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6).
[18]王思亓.跨界婚姻与“困境”的消解——基于中尼边境夏尔巴人的调查[J].西藏研究,2016(05).
[19]樊前锋.最后的西夏皇裔中尼边境上的夏尔巴人[J].环球人文地理,2014(08).
[20]侯朝阳.中尼边陲的夏尔巴部落[J].中国西部,2015(14).
[21]郎杰.神秘的中国夏尔巴人[J].侨园,1999(05).
[22]桑吉东智.戏剧表演与村落秩序:陈塘夏尔巴人的“嘛呢”表演及其意义[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5(03).
[23]关大平,关序合.夏尔巴民间音乐[J].中国音乐,1982(01).
[24]格曲.夏尔巴器乐曲[J].西藏艺术研究,2002(1).
[25]格曲,央金卓嘎.夏尔巴人的音乐文化与艺术特点[J].西藏艺术研究,2006(03).
[26]莫佳.简述陈塘镇夏尔巴民间音乐[J].西藏艺术研究,2016(04).
[27]莫佳.樟木夏尔巴人民间音乐浅析[J].西藏艺术研究,2014(02).
[28]黄万黎.夏尔巴人及其舞蹈[J].艺研动态,1987(04).
[29]汪庆欢.夏尔巴民间舞蹈的保护与传承研究[D].拉萨:西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30]王圣巍.广东省汉族人群与西藏自治区夏尔巴人群SP-A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7(03).
[31]陈锋.西藏世居人群的母系遗传多样性和夏尔巴人遗传特征[D].咸阳:西藏民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32]刘丽军.西藏夏尔巴人适应高原的遗传基础[C]//中国遗传学会.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2009—2013),2013.
[33]胡抗.西藏夏尔巴人的群体遗传结构分析[C]//中国遗传学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协,新疆大学.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1.
[34]王圣巍,孙学川,闫惠琴,申勇.GLUT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夏尔巴人群高原低氧适应的关系[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9(03).
[35]刘志扬.谢丽·奥特纳与《珠穆朗玛峰上的生与死》[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
[36]马德民.夏尔巴,珠峰超人[J].人与自然,2012(05).
[37]亚历山大·麦克唐纳,翟胜德.佛教在尼泊尔夏尔巴人地区的出现[J].西藏研究,1988(04).
[38][英]贾尼斯·萨切勒.近年来旅游业对罗瓦林夏尔巴人社会经济的影响[J].民族译丛,1987(05).
[39]乔永春,次仁琼达,马宁,刘玉皑.夏尔巴人的生计方式调查——以聂拉木县樟木镇为例[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5).
[40]王思亓.时空变迁下的流动:中尼边境夏尔巴人的跨界生活与国家认同[J].思想战线,2016(06).
[41]王璐.尼泊尔的夏尔巴人[J].西藏研究,1994(4).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C95
引用信息:
[1]武保林,聂金甜.夏尔巴人研究综述[J].西藏研究,2017,No.165(05):29-34.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