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1, 01, No.186 148-156
《拉喇嘛益西沃广传》译注(三)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拉喇嘛益西沃广传’翻译与研究”(项目编号:11XZS021)最终成果
邮箱(Email):
DOI:
摘要:

《拉喇嘛益西沃广传》(藏文)发现于哲蚌寺所藏五世达赖喇嘛专供书籍中。此书作者古格·扎巴坚赞,是15世纪时期阿里古格人,根据托林寺重要历史公文和弥足珍贵的古籍资料完成了这部传记的撰写,在书中如实引用了拉喇嘛益西沃亲自颁布的大量谕令,比较全面地记录了拉喇嘛益西沃时期真实的社会面貌,对该时期的政治、文化、宗教、法律法规及民俗习惯等社会状况研究有着重要学术参考价值。本文所译注内容为《拉喇嘛益西沃广传》(书■ 106)藏文乌美手抄本第19叶背至41叶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拉喇嘛益西沃、拉德贡、拉廓尔赞父子三人为弘扬佛法而做出的功绩,以及拉喇嘛益西沃制定的僧人戒律等内容。

Abstract:

The biography of Lha Lama YesheAodis found in the Fifth Dalai Lama's exclusive books in Drepung Monastery. The author of this book is a Guge man whose name was Dragpa Gyatsen lived in15 th century. He finished the biography with the reference of the historical and ancient archives. In this book,many decrees and regulations are recorded by Lha Lama YesheAod. Social situation of that time revealed in this biography offers important historical documents for researchers,such as politics,culture,religion,laws and customs. The content of the biography of Lha Lama YesheAod in this research translation mainly focusing on Lha Lama YesheAod 's efforts of making legislation on succession to the throne,selecting and sending monks to Kashmir to learn buddhist dharma,inviting Pandita from India to disseminate the dharma and building Tholing Monastery.

参考文献

(1)人名。尚未考得其人资料。

(2)地名,《后藏志》(第32页)记载:印度班智达苯查孙巴(■)取道此地进藏,成为贾律经者(■)之曲米寺寺主(■),广收信徒,兴律经说教。尼仁巴吉顿曲扎(■)曾专程到曲米仁布(■)拜访贾律经者(■),库勒喀莫顿巴(■)管理曲米寺时期,该寺得以长足发展。此地不能与纳唐(■)附近的曲米混为一谈。

(3) 1276年,八思巴(■)离京返萨迦寺,同年在藏曲米(■)举行大型法会,集聚僧侣七万余人,史称曲米法会。八思巴在藏曲米创办了一所大规模讲经院。

(4)集合僧伽的响器之一,据《毗奈耶》中讲,其木质为旃檀、木瓜树、巴罗沙、紫檀、酷柳、桐树等,长达八十四指,宽六指,厚二指、削去四角成为八方,四角断口,各长两指,两端刻成蛤蟆头形。因缘所具,圣物所到之处将盛兴佛法。

(1)地名,位于普兰下贡唐(■)一带。《贡唐王朝》(第98页)记载:洛堆(■)、洛麦(■)、托珠(■)及桑聚巴(■)共四村庄,形如长剑所割。临湖洛堆,建有尼日亚宗(■)城堡;为镇洛沃四湖(■),建藏绒鸡冠(■)堡垒;为镇大明色门(■),洛麦建有木垦森宗(■)。洛沃地处普兰南边,现位于尼泊尔境内。

(2)地名,尚未考证。

(3)沃德(■)的三个儿子中,长子赞松(■)统辖普兰地区,次子孜德(■)统治古格地区,这表明由拉喇嘛益西沃所制定的一人执政外,其余王子出家的理念被弃而未用。孜德统治时期,1076年召集卫、藏、康三区大部分三藏法师在古格托林寺举行了火龙年大法会(■)。孜德执政时期,不断拓宽疆域,政绩显赫。《阿里王朝》(第73页)记载:■

(4)地名,现位于日喀则拉孜县溪钦乡曾木村,曾木村山坡上有曾木·喜饶沃所建曾木寺。该寺属于宁玛派,现有三十多名僧人。

(5)经书名,德格甘珠尔中经藏“■”卷第九章《向勇士国掷石头经》(■),由桑迥(■)翻译,贝慈(■)校对。

(6)人名,一位后藏学者。尚未考得其人。

(7)人名,疑似持律者绛曲森格(■)的别称。待考。

(8)著作名。10世纪,拉喇嘛益西沃为揭露淫乱邪教弊端而著的典籍。宁玛派索岛巴洛哲坚赞(■)在其《反驳》中引用了该公文一百二十句。详情参阅卡尔梅桑木旦(■)所著《论拉喇嘛益西沃的公文》。

(9)人名,印度瑜伽大师贡嘎宁布(■)。《松巴佛教史》(■)(第221页)记载:这位大师■

(10)指萨迦寺和夏鲁寺。

(11)人名,印度佛学大师。

(1)门“■”,指门巴族“■”。在松赞干布时期,门巴族隶属吐蕃。阿里地区疑似自古就有门巴族,《拉达克王朝》(第329页)记载:至今仍然沿用的这些门巴词汇可以证明门巴族比藏族更早生活在这个地方。此处“门”是指拉喇嘛益西沃时期居住在阿里地区的门巴族。

(2)音译,神塔小像,用模型印造的小泥塔或小泥像。

(3)地名,《阿里王朝》记作芒居(■),疑似误笔。芒绛位于今阿里扎达县古格遗址附近。

(4)986年。

(5)指拉喇嘛益西沃。

(6)地名,是否与文中的嘎白沙(■)为同一个地方,待考。

(7)989年。

(8)996年。

(9)火龙年,系笔误,应更正为木龙年即1004年。《阿里王朝》(第53页)所记载“土龙年举行寺庙竣工大典仪式”也是笔误。木龙年托林寺建造完毕,举行了大型庆祝仪式。

(10)出家31年,成为宗教领袖。依拉喇嘛益西沃土羊年即1019年圆寂为据推算。

(11)1019年。

(1)《红史》《西藏王统记》《汉藏史集》《青史》及《新编红史》等大部分宗教历史论著都一致认为拉喇嘛益西沃在戈尔罗(■)监狱逝世。但是,本传记和《阿里王朝》都记载拉喇嘛益西沃在托林寺寿终,此观点比较符合历史事实。详情请参阅古格·次仁加布所著《拉喇嘛益西沃卒于戈尔罗考》。

(2)指拉喇嘛益西沃。

(3)人名,指本文的作者。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是尊者贡嘎桑布(■)的弟子,系萨迦俄尔派,精通五明,故名萨迦五明班禅尊。作者的详细介绍请参阅其弟子绛央南卡旦巴(■)所著《班智达扎巴坚赞传》手抄本。

(4)拉喇嘛益西沃的别名,与法王赤松德赞同名。

(5)指赤德贡赞(■)、拉廓尔赞(■)二人。

(6)人名,亦称赤德贡赞。

(7)996年。

(8)地名,拉喇嘛益西沃的长子赤德贡赞出家地,是否与文中出现的萨甘木(■)同义,待考。

(9)水猪年,1023年。这部分正在描述两位儿子的业绩,有关拉喇嘛益西沃生平年代相关的这段句子,即与语境不符,又与作者主张的拉喇嘛益西沃逝世年份相矛盾,可能系误笔。

(10)1027年。

(11)988年。

(12)998年。

(13)1016年。

(14)公子拉廓尔赞(■)于1042年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15)疑似是指记载拉喇嘛益西沃、赤德贡赞和拉廓尔赞三人生平业绩的其他文卷。

(16)此处“鼠年”系笔误。因传记中,已有明文记载:火鸡年四月份,拉喇嘛益西沃、迭瓦热杂(■)和那戈热杂(■)三人在萨甘木寺。两个时间的业绩相似,所以“鼠年”系“鸡年”之笔误。

(17)寺名,拉喇嘛益西沃酝酿并初次实施教规的地方。

(18)疑指拉喇嘛益西沃时期颁布的吾普(■)新法,待考。

(19)四种典律,四毗奈耶。佛灭后,上座部采集律藏,四度完结,故名四分律:广戒经、十匕事、请问品、杂事品。

(20)原文“■”之译“《国王言语论》中:此慧明刹土”,此句与正文不相关,疑书写者笔误。

(1)指在法王赤松德赞、赤德松赞及赤祖德赞时期制定颁布的法典经藏和教规,例如杰德嘎尔琼拉康(■)石碑上的法典戒律等。

(2)拉喇嘛益西沃时期在普兰吾普多(■)新制定的教规与法律。本文有吾普多新法的大量引用。

(3)文中指有千佛出世的光明时代。

(4)佛教用语。佛法住世十期,最后一期五百年,即唯相期。此期佛教衰微,仅外表形相。

(5)指都城拉萨及多康等边疆地区。

(6)该段落内容是令僧众如何遵守教规的文书。

(7)人名,阿底巴,拉喇嘛益西沃时期对修行大圆满阿底瑜伽人的统称。

(8)传记原文中“若有修习或著书邪教教义者,要依法惩治:轻则罚其磕头百余忏悔,悔而不改”此句重复出现,系书写疏忽。

(1)作者直接引用了拉喇嘛益西沃在强宁林寺(■)制定的基本教规。该内容对研究当时社会现象及僧众戒律等有一定的价值。

(2)拉喇嘛益西沃出家后把所有的行政法规以律宗的标准重新修订并实施。

(3)古格嘎都术举行了册封大典。《阿里王朝》(第54页)记载:在夺囊(■)举行册封大典。译者认为“嘎都术”和“夺囊”是指同一个地方,尚未考证具体地点。

(4)古籍文献,以文卷的颜色命名为“天蓝卷”,本传记引用了“天蓝卷”的大量内容。

(5)地名,在益西沃时期该地方属古格辖区。尚未考证其现址。

(6)从比觉(■)二村招收三十人。在传记前部分已记载:从色乔(■)招收三十人。又,《阿里王朝》(第59页)记载:从比帝招收三十人。故,此句被改成“从布觉二村招收三十人”(■)较为合适。

(7)具体为何人物,尚未考证。

(8)疑指印度。

(9)地名,现阿里札达县达瓦乡琼隆村,海拔4200米,离县城19公里。《阿里文明史》(第220页)记载:琼隆有上下之分,下琼隆曾史称苯教中心琼隆俄卡(■),其城池及寺庙遗址尚存。本传记记载:禁止陪葬牲口的习俗,行善事,但准许举行少许苯教仪式。另,琼隆和协外瓦(■)等地方寺院没有受到丝毫破坏。可见,在拉喇嘛益西沃时期,琼隆地区仍可信奉苯教。

(1)地名,疑指现札达县杂荣(■)乡恰嘎尔(■)村,待考。

(2)地名,亦称“■”,位于玛尔域和古格交界处,史属古格辖区。

(3)地名,今阿里地区日土县县城所在地,拉喇嘛益西沃时期该地属玛域管辖。

(4)大法典,指教规法律。

(5)地名,亦称“■”,曾属玛尔域(■)管辖。《太阳氏族王朝》(第446页)记载:■

(6)这则公文中体现了人们选择正确的信仰及遵守教规的承诺。

(7)此公文描述了阿里普通百姓及僧俗群众就一心供奉三宝而发誓的情节。

(8)人名,阿育王,古印度国王,佛祖涅?一百一十周年第二次结集的施主。阿育王曾信奉异教,后因阿罗汉耶舍改信佛教,兴建了大量庙宇和寺院,也有建造了一千万佛塔之传说。详情见《印度佛教史》(多罗那它著,张建木译,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版)。

(9)地名,指克什米尔的某个地方,与《阿里王朝》(第60页)中的“■”疑为同一个地方。

(1)贝巴“■”与《阿里王朝》(第60页)■为同一个地方。

(2)书名,疑似关于托林寺各庙宇的目录书。

(1)人名,本传记作者。班智达扎巴坚赞贝桑布(■)于1415年出生在阿里古格西南达巴曲杰之君古(■)地方,父亲名叫仁增多吉(■),母亲名叫吉(■),卒于1498年,享年83岁。《班智达扎巴坚赞传》记载:班智达扎巴坚赞11岁时前往普兰四村(■)拜求尊者南卡坚赞(■)兄弟灌顶、传授佛教教义。自21岁起,随从萨迦卧钦曲吉贡嘎桑布(■)长达17年,其间拜读大量的显密印藏典籍。从绒顿释迦坚赞(■)、幕钦贡却坚赞(■)、却杰森格喜日(■)、声明学者仁钦巴(■)等处求得“■”灌顶传授、测绘、修辞学、声律学、词藻学、戏剧学等大小五明。他的一生都用在了讲说法旨、辩论经义、著书立说上。著有《因明宗因推论》(■)、《本生》(■)、《声律学》及其它许多与四续部(■)有关的论著。详见降央南卡旦巴所撰著作目录。其中,《太阳氏族王朝》对阿里王朝的历史叙述有很多标新立异的论据,独具一格,是研究阿里历史的珍贵资料之一。

(2) 1480年。同年,古格班智达扎巴坚赞(■)在托林寺完成了本传记。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H214;B949.9

引用信息:

[1]古格·扎巴坚赞,项智多杰,才让多杰等.《拉喇嘛益西沃广传》译注(三)[J].西藏研究,2021,No.186(01):148-156.

基金信息:

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拉喇嘛益西沃广传’翻译与研究”(项目编号:11XZS021)最终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