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07, 01, No.103 30-35
略论西藏传统风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摘要:

文章通过对地缘、宗教及社会发展等因素的考察,分析了这些因素与西藏传统风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并通过列举相关实例,对上述因素在藏族传统风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简要的阐述。

Abstrac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about the geographical,religious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actors,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factors and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traditional customs.And through providing some related examples,it interprets how these factors affect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stoms.

KeyWords:
参考文献

①“三甜”(■)即砂糖、蜜、蔗糖(有些还翻译为冰糖、红塘、蜂蜜);“三白”(■)即奶、酥油、酸奶。(奥地利)勒内·德·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著,谢继胜译:《西藏的神灵和鬼怪》(上),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18页中说:“三甜和三白主要供给善相护法神的,供给怒相护法神的黑萝卜、黑豌豆、洋葱、大蒜、劣质茶叶、做过青稞酒的酒渣等等。”

②经幡的5种颜色象征自然界的5种现象,其颜色的排列顺序从上到下依次表示为蓝色代表蓝天、白色代表白云、红色代表火焰、绿色代表绿水、黄色代表黄土地。经幡的意义很明确,它不是为了美化环境,而是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是表现人们美好精神愿望的载体(参见参考文献[12])。

①关于藏族人在藏历新年吃羊头这一传统习俗的古老形式和内在意义方面,有如下一些说法:藏语中羊头称为“鲁果”(■),这一词语与意为“年头”或者含有“新年”含义的“罗果(■)”谐音,为此,为了表示对新年的庆贺,藏族人不但在藏历新年之时形成了陈设供奉羊头的习俗,而且有了吃羊头的节日风俗。另外,有些人认为,藏历新年时陈设羊头是受苯教的影响,它所象征的正是敬献牲祭的习俗。还有一些人认为,当年从大唐和泥婆罗准备迎娶两位公主之前,吐蕃有四位著名的大臣和藏王妃子一同商定迎娶公主时,各自拿着羊的不同部位的肉,会聚在静谧的卧塘湖(现为大昭寺所在地)边上的一株核桃树下。当他(她)们将自己拿来的羊肉进行拼合时恰好拼成了一只全羊肉,他(她)们都觉得这是一件很有吉祥福运的事情,从此就形成了陈设全羊肉以表示吉祥福运的习俗,后来为方便简单而演化成了仅陈设羊头的习俗。萨孔旺堆.藏族民俗一百解(藏文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2-13

[1]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序言7.

[2]徐凤翔.西藏50年·生态卷[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132-171.

[3]夏玉·平措次仁.西藏宗教史略(藏文版)[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16-17。该书中认为,西藏昌都卡若遗址出土的一座圆形祭祀石台(发掘者定该遗迹为祭祀 相关)应为苯教相关的遗迹。另外可参见才让太.苯教研 究中若干问题的探讨[A].大单增.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 术论文集(藏文版)[C].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322 -352.

[4][5][6]萨孔旺堆.藏族民俗一百解(藏文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122、146、139.

[7]陈立明.西藏民俗文化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2, (1).

[8][11][15]陶立璠.民俗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16-17.

[9]才让太.苯教塞康文化再探[J].中国藏学(汉文版), 2001,(3)。文中认为,在吐蕃,最初大量兴建的是杜耐 (■),与杜耐内容相同、但叫法不同的有耐代(■)。杜耐是从吐蕃雅隆王朝第二代赞普木赤赞普开始大规模修建,14世纪的著名苯教史学家芭·丹杰桑布使用“耐代”来代替“杜耐”。这些建筑场所可以断定为一种苯教徒聚集进行宗教活动的固定场所。后来,在吐 蕃王室的大力扶持下,遂出现“塞康”这种更加规范的苯教活动场所。根据苯教传统文献记载,塞康建筑早在象 雄时期就已经存在。“塞”是象雄文,意为神,“康”是藏文,是殿堂之义。在青海湖地区,作为吐蕃苯教活化石的塞康文化,至今仍然一脉相承地延续着。

[10](奥地利)勒内·德·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西藏的神灵和鬼怪(上)[M].谢继胜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3:419-425.

[12]次多.祈求福运升腾的象征物——经幡[J].西藏民俗, 1997,(3).

[13]根敦群培.白史[A].根敦群培著作(第3册)[C].拉萨: 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94:223.

[14][21]萨孔旺堆.藏族民俗一百解(藏文版)[M].北京: 民族出版社,2003:10-12、12-13.

[16]霍巍.西藏古代墓葬制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31-63.

[17]尕藏加、德吉卓玛.藏族天葬起源窥探[EB/OL].西藏 网;另参见闫振中.天葬探源[A].闫振中文集·西藏秘境[C].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0:266

[18]汤惠生.青藏高原的古代文明[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03:377-378;汤惠生.死亡与再生——藏族天葬和断身仪轨源流考[J].中国藏学,2001,(1).

[19](苏联)B·几安德鲁先科.精神文化与人[M].罗长梅等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1.

[20]石应平.卡若遗存若干问题的研究[A].西藏考古(第1辑)[C].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88.

[21]多贡·桑达多吉、嘎瓦巴桑.西藏风俗文化史(藏文版)[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4:77-79.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892.4

引用信息:

[1]夏格旺堆,顿珠次仁.略论西藏传统风俗文化的形成与发展[J].西藏研究,2007,No.103(01):30-35.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