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4, 06, No.209 13-26+154-155
铸就译者风范 沟通汉藏文化——以刘立千翻译实践为例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24年度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团队项目“藏传佛教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2024GTT-ZJ01)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摘要:

刘立千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藏学家、翻译家,毕生致力于藏汉翻译和藏学研究事业,以精深的藏传佛教理论功底和汉藏语文水平、严谨负责的治学态度,翻译了藏族历史、文学、宗教领域的重要典籍,为弘扬传播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藏学研究事业的发展,以及加强藏汉民族间的沟通、了解和团结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刘立千的翻译实践推动了汉藏文化通过经典文本翻译走向更深层次的交流,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起到了开拓作用。他以翻译经典文本的方式,延续了藏文经典文本的生命力,并在新的更大范围内获得了学术价值的重估,使藏族文化在历史、文学、宗教、哲学和地理方面的原创性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审美认知和哲学思想被引渡到普通话语境中,丰富了通过译语而进入新词汇的数量、深度与内涵,证明了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各美其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Abstract:

Liu Liqian,a distinguished scholar and translator,devoted his life to Chinese-Tibetan translation and Tibetan studies.His deep understanding of Tibetan Buddhist philosophy and linguistic proficiency facilitated the translation of key texts on Tibetan history,literature,and religion.Liu's meticulous work not only advanced Tibetan studies but also fostered cultural dialogue and unity between Han and Tibetan communities.By translating classical Tibetan texts into Chinese,Liu revitalized their scholarly value,enriching Chinese academic discourse with Tibetan perspectives on history,literature,philosophy,and aesthetics.His contributions exemplify the integration of diverse cultural heritages within the broader framework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KeyWords:
参考文献

(1)黄夏年:《王恩洋先生与重庆佛教》,《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98页。

(2)太虚:《读西藏比丘血泪书告中央政府及国民》,《海潮音》第13卷第12号,1932年12月15日,《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182卷,第403—410页,转引自吴华:《民国成都佛教研究(1912—1949)》,博士学位论文,四川大学,2015年,第143—144页。

(1)周锡银:《默默耕耘的藏学家——刘立千小传》,刘立千:《<格萨尔>论稿》,四川省《格萨尔》工作领导小组编印,1994年,第117页。

(2)佛日:《近今密宗热之反思》,《法音》1996年第1期,第25页。

(3)《川中迎多杰格西修和平法会》,《威音》第30期,1931年6月15日,《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第34卷,第364—366页,转引自吴华:《民国成都佛教研究(1912—1949)》,第154页。

(1)吴华:《民国成都佛教研究(1912—1949)》,第162页。

(2)杜敏:《康区在民国汉藏佛教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硕士学位论文,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2010年,第20页。

(3)戴贤:《刘立千藏学著译文集》“序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3页。

(4)杜永彬:《藏学耆宿刘立千》,四川藏学研究书院编:《四川藏学研究(三)》,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5年,第326页。

(1)参见桑杰坚赞:《米拉日巴传》“译后记”,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24页。

(2)桑杰坚赞:《米拉日巴传》“译后记”,刘立千译,第224—225页。

(3)桑杰坚赞:《米拉日巴传》“藏地传奇”,刘立千译,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2018年。

(4)桑杰坚赞:《米拉日巴传》,刘立千译,第219页。

(5)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前言”,刘立千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页。

(6)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前言”,刘立千译注,第1页。

(1)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前言”,刘立千译注,第2页。

(2)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前言”,刘立千译注,第6页。

(3)马学良、恰白·次旦平措、佟锦华主编:《藏族文学史》,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年,第484页。

(4)周锡银:《默默耕耘的藏学家——刘立千小传》,刘立千:《<格萨尔>论稿》,第121页。

(5)刘立千译:《格萨尔王传·天界篇》“前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页。

(6)钦则旺布:《卫藏道场胜迹志》“前言”,刘立千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页。

(7)谢天振:《译介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61页。

(1)傅雷等:《译者的尴尬》,郭凤岭编,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年,第108页。

(2)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前言”,刘立千译注,第6—7页。

(3)桑杰坚赞:《米拉日巴传》“译后记”,刘立千译,第224页。

(1)土观.罗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派源流》“前言”,刘立千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7页。

(2)钦则旺布:《卫藏道场胜迹志》“前言”,刘立千译注,第2—3页。

(1)杨武能:《翻译·解释·阐释——文学翻译断想之二》,许钧主编:《翻译思考录》,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45页。

(2)季羡林:《中国翻译词典》“序”,林煌天主编:《中国翻译词典》,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页。

(3)许钧、袁筱一等编著:《当代法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02页。

(4)陈波:《李安宅与华西学派人类学》,成都:巴蜀书社,2010年,第176页。

(5)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前言”,刘立千译注,第3页。

(1)许钧:《当代英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09页。

(2)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前言”,刘立千译注,第6页。

(3)五世达赖:《西藏王臣记》“前言”,刘立千译注,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页。

(4)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前言”,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1页。

(5)韦努蒂:《翻译与文化身份的塑造》,查正坚译,许宝强、袁伟选编:《语言与翻译的政治》,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第359—360页,转引自许钧:《翻译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年,第210页。

(1)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85页。

(2)欧阳桢:《翻译漫谈》,转引自傅雷等:《译者的尴尬》,郭凤岭编,第145页。

(3)桑杰坚赞:《米拉日巴传》“译后记”,刘立千译,第218页。

(4)石硕:《<格萨尔>与康巴文化精神》,《西藏研究》2004年第4期,第62页。

(1)许钧:《翻译概论》,第67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H214

引用信息:

[1]央宗.铸就译者风范 沟通汉藏文化——以刘立千翻译实践为例[J].西藏研究,2024,No.209(06):13-26+154-155.

基金信息:

2024年度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团队项目“藏传佛教中国化研究”(项目编号:2024GTT-ZJ01)阶段性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