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4, 04, No.207 1-13
再论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藏传佛教思想史资料选编暨藏传佛教思想史论”(项目编号:14ZDB117)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摘要:

<正>佛教中国化是一个古老而全新的命题,讨论此话题,关键在方法论上要有新的突破。中西诠释学为外来佛教的本土化、中国化课题提供了恰当的学理支持。如何理解和研判作者原意、文本原义与理解者、阐释者互动所导致的结果,即视域融合与效果历史意识,这是诠释学的基本问题,其答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回到文本和作者本身,由此还原作者原意和文本原义,此所谓“我注六经”的原则;二是回到读者中心论的立场,任何读者的理解都是处境化的理解,因此没有更好的理解,只有不同的理解;三是视域融合所包含的必然是作者原意、文本原义和不同时空背景下读者的增质性理解,这两者体现的是“籍经立论”、“六经注我”的定向,此即所谓“守正创新”或者“继承发展”,“守正”体现的是文本原义、作者原意与诠释者之意间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创新”标志着它们之间的差别性和多元化。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潘德荣:《西方诠释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6—7页。

(2)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243页。

(3)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第245页。

(4)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第245页。

(5)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第247页。

(6)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第411页。

(1)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第424页。

(2)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译者序。

(3)参见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译者序。

(4)参见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第540页。

(1)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第542页。

(1)贝瓦尔·却美多杰:《萨迦派之源流与教义略述》(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年,第198—200页。

(2)洪汉鼎:《实践哲学修辞学想象力——当代哲学诠释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39页。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页。

(1)参见洪汉鼎:《<真理与方法>解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

(2)《维摩诘所说经·佛国品第一》,《大正藏》第14册,0537b25。

(3)罗桑·确吉坚赞:《具善语旨相续珍宝之根本大手印法王教理道》(藏文),扎什伦布寺木刻版,第83—84页。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523页。

(1)参见方立天:《法藏与<金师子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44页。

(2)伽达默尔:《诠释学Ⅱ: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431页。

(1)洪汉鼎:《实践哲学修辞学想象力——当代哲学诠释学研究》,第418页。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中)》,第513页。

(3)释慧皎:《高僧传》卷4,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52页。

(1)参见刘笑敢:《诠释与定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99页;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27—28页;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赵复三译,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第212页。

(2)脱脱等:《宋史》卷427《道学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2723—12724页。

(3)脱脱等:《宋史》卷427《道学传》,第12716页。

(4)班班多杰:《佛教在藏地与汉地本土化历史之再考察》,《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12期,第167页。

(5)青海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整理:《嘛呢全集》(藏文),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91年,第225页。

(6)阿底峡:《柱间史》,卢亚军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4页。

(7)巴卧·祖拉陈瓦:《贤者喜宴》(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年,第164页。

(1)参见伽达默尔:《诠释学Ⅰ:真理与方法》,洪汉鼎译,译者序。

(2)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集》第1卷,法尊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第396—397页。

(3)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宗喀巴大师集》第1卷,法尊译,第396—397页。

(4)参见方立天:《佛教哲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32—33页。

(1)《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第二之上》卷第2,《大正藏》第3册,0297a07。

(2)《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第二之上》卷第2,《大正藏》第3册,0297c18。

(3)《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第二之上》卷第2,《大正藏》第3册,0298b04。

(4)《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第二之上》卷第2,《大正藏》第3册,0298b13。

(1)《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第二之上》卷第2,《大正藏》第3册,0298b21。

(2)《大般涅槃经·憍陈如品第十三之一》卷第39,《大正藏》第12册,0591c26。

(3)参见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译者序言。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948;B089.2

引用信息:

[1]班班多杰.再论诠释学与佛教中国化[J].西藏研究,2024,No.207(04):1-13.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藏传佛教思想史资料选编暨藏传佛教思想史论”(项目编号:14ZDB117)阶段性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