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 | 15 | 14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藏传佛教在康区的传播与发展,可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教内自发传播发展阶段、世俗王权干预传播发展阶段及国家政治导向自由发展阶段,它们构成康区藏传佛教的发展史。第一阶段,后弘期开始至元初,藏传佛教在康区自发传播发展;第二阶段,元代至清末,康区藏传佛教在世俗政权干预下传播发展,形成政教联盟或政教合一制度;第三阶段,辛亥革命至今,分为国民时期与新中国时期,康区政教合一制度逐渐被废除,最终实现政教分离,藏传佛教自觉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国家法律保障其自由发展,藏传佛教在康区的发展集中表现为国家政治导向下的自由发展。
Abstract:The history of th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ibetan Buddhism in Kham are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i.e.self development stage,development secular regimes stage and political intervention under the free development-oriented.The three-stages formed the Kham Tibetan Buddhist history.The first phase,beginning from the formation of the second difision of Tibetan Buddhism till early Yuan Dynasty,Tibetan Buddhist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in Kham was spontaneous;the second phase,from Yuan Dynasty to late Qing Dynasty,Tibetan Buddhist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Kham were intervened by the secular political power,finally forms of Theocracy;the third phase,from the Xinhai Revolution till present,including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era and the new PRC era,Theocracy was abolished in Kham,to achieve the separation of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power.In PRC,the Tibetan Buddhism is protected by law and consciously adapt to the socialist society with free dissemination and development.
[1][2][4][5][16][24]尕藏加.西藏宗教[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
[3]大司徒.绛求坚赞.朗氏家族史(朗氏灵犀宝卷)[M].赞拉.阿旺、畲万治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6][18]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阿旺.贡噶索南.萨迦世系史[M].陈庆英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8]冉光荣.中国藏传佛教寺院[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9][11][14]格勒.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
[10][13][16][19]任继愈、杜继文.佛教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2]周齐.明代佛教与政治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5]陈庆英.藏族历史宗教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
[17]牙含章.达赖喇嘛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
[20][21][22][23]四川省德格县志编纂委员会.德格县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25]杨仲华.西康纪要(上册)[M].上海:商务印书馆发行.
[26]范召全、陈昌文.国民政府时期西康地区宗教样态二十年(1928-1948)变迁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10,(4):23~32.
[27]李绍明.四川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历史回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1):34~44.
[28]郎维伟等.1955~1960年四川康区民主改革与社会结构变迁[J].西藏研究,2009,(1):23~32.
[29]范召全.毛泽东治藏思想理论研究——从民族与宗教视角分析[J].西藏研究,2011,(3):15~22.
①关于噶玛拉顶寺(简称噶玛寺)建寺年代,学术界颇有分歧。王森主张是1147年(见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页);措如.次朗主张是1160年(措如.次朗:《藏传佛教噶举派史略》,王世镇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格勒主张是1185年(格勒:《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页);尕藏加主张是1157年(尕藏加:《西藏宗教》,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年版,第119页)。本研究引用其中的1157年之说。
①五王,即阐化王(系帕木竹巴噶举派僧人)、辅教王(系萨迦派僧人)、阐教王(系止贡噶举派僧人)、护教王(系噶玛噶举派馆觉僧人)、赞善王(系噶玛噶举派灵藏僧人)。
①关于昌都寺的修建年份问题,有不同的说法。一是1444年(格勒:《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重庆:重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1页;唐景福、朱丽霞:《中国藏传佛教名僧录》,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第336页)。二是1437年(土观.罗桑却季尼玛:《土观宗派源流(讲述一切宗派源流和教义善说晶镜史)》,刘立千译注,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9页)。三是在1447年或以后,该时间系根据尕藏加著述而推定(即,宗喀巴的弟子根敦珠巴(1391~1474年)于1447年在后藏日喀则修建扎什伦布寺。不久,下喜饶桑布在康区建昌都寺)。本文取1444年之说。关于昌都寺是否为康区格鲁派首座寺院问题。如果仅从建寺年份来说,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坚赞僧格所修建的位于昌都类乌齐的乃堂寺建于1433年(杨辉麟:《西藏佛教寺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1页。),早于1444年。但在后来的传播发展中,类乌齐乃堂寺的宗教地位远不能与昌都寺媲美,且两寺建寺年代接近,故后世将昌都寺认定是康区格鲁派寺院的代表,即第一座寺院。
①见尕藏加:《西藏宗教》,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年版,第85~86页。原书中时间为“1684年”,我们认为,这里可能有误,因五世达赖已于1682年圆寂。
①尕藏加著述认为,八蚌寺位于德格境内,是这一地区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一座噶举派寺院。该寺建于1727年,曾得到德格土司的扶持,发展迅速,在邻近地区拥有众多附属寺院,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尕藏加:《西藏宗教》,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页。)这一年份时间,与四川省德格县志编纂委员会所著《德格县志》所说的1725年不一致,且后者认为,1725年是八蚌寺“重建”的时间,该寺最初始建于1183年(南宋淳熙十年)。因此,笔者以为,尕藏加所说的1727年也应该是指八蚌寺的重建时间,只是比1725年晚了2年时间,略有偏差。
①本部分的一些内容,取材于范召全:《西康省治——康区教权社会的现代治理》,四川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
①参阅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西藏工作座谈会纪要》及有关报告。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949
引用信息:
[1]范召全.藏传佛教在康区传播与发展历史三段论[J].西藏研究,2013,No.137(01):33-47.
基金信息: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基金资助“藏传佛教的社会构成及其发展态势”(项目批准号:12JJD730001);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资助“康巴地区的民族交融与宗教共处研究”(项目批准号:09YJC730007); 西南民族大学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资助金项目“青藏高原牧民定居转型中的民族特色文化保护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