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4, 04, No.146 88-95
印度婆罗门哲学经典《薄伽梵歌》藏译本研究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藏存梵语语言学文献《妙音声明经》汉译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3CYY079)的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摘要:

我国西藏对印度传统文化的译介与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在藏文文献中很少能看到印度婆罗门教经典。20世纪中期根敦群培大师打破传统的翻译僵局,把印度著名的哲理诗《薄伽梵歌》翻译成藏文,为我们了解婆罗门教思想文化提供了现实的文献依据,为西藏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增添了光芒。然历史的风云和现实的文化语境,使这部梵歌的藏译本一直是残缺不全,未受关注,甚至存在误认现象。对这部《薄伽梵歌》藏译本进行分析和考证,将进一步体现这部梵歌的价值及其在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性。

Abstract:

There has been a long history of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 of Indian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ibet,but for various reasons,it is most possible to be unaccessible to read the Indian Brahmanism classics in Tibetan version.In the middle of the 20 th century,Gendun Chophel broke the deadlock and translated the Indian outstanding philosophic poem Bgagavad Gita into Tibetan,thus presenting the reference as to make a comprehension of Brahmanism thoughts,which was also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ibetan culture varieties.Whereas the historical changes and the current culture context has made the Tibetan version incomplete and without being noticed.What is worse,it is even misidentified.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hilology,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n analysis on the Tibetan version,in the hope of displaying its value and importance in cultural exchanges.

参考文献

[1]西藏社会科学院.根敦群培文集(藏文):第三册[M].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90.

[2]哲通土登曲达.根敦群培大师传记[M]//西北民族大学.根敦群培文集(藏文):第一册,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5.

[3]杜永彬.二十世纪西藏奇僧[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0.

[4]格迪·洛桑丹增.根敦群培大师传记补录(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5]西藏自治区博物馆.语合二卷论旁唐目录(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75-76.

[6]西藏社会科学院.根敦群培文集(藏文):第二册[M].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90:410-416.

[7]西北民族大学.根敦群培文集(藏文):第五册[M].兰州:西北民族大学,2005.

[8]根敦群培文集(藏文)[M].成都:四川民族版社,1988:431.

[9]达斯古帕塔.印度哲学史:第一册[M].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1932:418.

①关于根敦群培大师研习梵文的地点在杜永彬先生《二十世纪西藏奇僧》中表述,1935年在大吉岭跟尼泊尔的婆罗门色杰(这应该是时任尼泊尔国师金王■——笔者注)学习梵语(见第521页)。在哲通土登曲达写于瑞士,后来1980年在印度出版的《根顿群培大师传记》中写到,根敦群培大师开始学习梵文的地方是瓦拉纳斯,并在那里遇见了西藏宁玛派大师库努仁布切。而格迪·洛桑丹增在1983年出版于印度的《根敦群培大师传记》中引用一封根敦群培大师的信件(见第31页),其中根顿群培大师说:“在大吉岭没有人教授新式梵文(梵文天城体),吾真切希望前往尼泊尔学习梵文”,以上对大师的梵文研习地点有不同的说法。

②#12

①#12

②#12

③#12

①《摩诃婆罗多》(■)据说由毗耶娑广博仙人创作,共有十九篇(有时最后两篇合一算作十八篇),一万颂。与《罗摩衍那》一起被称作世界著名的古印度两大史诗,也是印度婆罗门教圣典。其成书年代有的认为公元前3世纪左右,而奥地利学者温特尼兹(N.Winternitz)认为成书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之间。虽中间隔有800多年,但是学术界一般认同这一观点。

②毗湿摩即天誓是《摩诃婆罗多》中的主角人物。在俱卢族与般度族大战中担任俱卢族大军的统帅,是恒河女神下凡与福身王所生,所以又称之为恒河天子(■)。恒河女神上天后,立毗湿摩为福身王继承人。后来福身王爱上了渔夫的女儿即毗耶萨的母亲真信(■),并把她娶妻为妃.但是渔夫要求真信嫁给福身王后所生下的儿子(花钏、奇武)要继承王位。这时福身王已立毗湿摩为王位继承人,无法答应这个要求。毗湿摩知道情况后,愿为父亲福身王牺牲一切,于是向渔夫和真信立下誓言放弃皇权,并终生不娶妻,后来他一直恪守诺言,严辞拒绝真信的各种请求,由此得名为天誓。

①#12

①本论文所引用的梵文原文根据纽约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译出。另据国内民族博物馆藏有一部《薄伽梵歌》梵文手抄本。

②《梵经》是古印度吠檀多学派的最早经典之一,作者为拔达罗延纳又称为广博,成书于1世纪至5世纪左右(一般认为5世纪左右),共4卷16章。本书依据1977年印度加尔各答版。

③#12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982

引用信息:

[1]扎平,尼玛.印度婆罗门哲学经典《薄伽梵歌》藏译本研究[J].西藏研究,2014,No.146(04):88-95.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西藏存梵语语言学文献《妙音声明经》汉译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3CYY079)的阶段性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