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6 | 8 | 19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长期以来习惯于以仓央嘉措个人的生活事迹去推测情歌反映的内容 ,又从情歌本身的字面理解去反证仓央嘉措史实记载的确实性。这种社会历史大文化批评的具体运用 ,无疑推动了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的深入发展 ,但在无确凿史实资料确定作品的归属性的情况下 ,以及情歌本身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增删的情况下 ,这种研究方法有着天然的障碍。与这种批评方法截然相反的是 ,近年来西藏文学创作和批评涌现出一股主体体验式理论的倾向。这种理论倾向的实践更多的是实验性的文学创作。许多作品在抽去具体的时空环境 ,消解社会历史的中心的同时 ,将语词修饰为一些空灵意象的情节对话 ,从而使作品的模糊性增强 ,但却不能使读者真正地进入作品 ,从而也不能实现阅读的价值。真正的文学批评是多方面的 ,必须兼顾作品本体论、作者创作论及其他一些文学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Abstract:①实际上主体体验式批评在我区并没有形成一股强劲的创作和批评主潮,也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大范围的理论气候,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没有这种批评的创作实践,及这种实践没有产生一些影响。事实上,体验式阅读自身的自足性很强,其论证的一般性缘起在于作品与世界的同构———作品对世界的抒写———作品的理解在于读者的体验。从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西藏文学批评的部分实践来看,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和西方结构主义、语言现象分析、存在主义有着某种相通的意义指向。但是我区这种体验式阅读在剥解一些概念外壳之后并没有实际的内蕴。为了更好地理解体验式阅读的一些弊端,本文仅从个别具有鲜明个性的文论和作品出发以概括这种文论倾向。虽然这种概括并不能全部代表体验式阅读的内涵,而且体验式阅读的名称也不能完全涵盖这种倾向的全部意义,但是从作品的实践来看,中心意思的消解,看似无批判和无目的的陈述及结构的意识流运用、人物事件的意象性特征却是这些作品的基本特点。体验式阅读在推崇个人主观融入的同时,实际上取消了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使作品成为一种不无实验性质的创作。这种倾向与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恰好构成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方面。
②比如马丽华的《当代文学概述》、扶木的《顺行与颠覆》以及李佳俊、唐近中、张治维先生的若干文论。
③参见胡经之主编《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的相关内容,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
④在拙作《仓央嘉措写作情歌真伪辨》(载《西藏研究》《汉文版》2002年第1期)中,曾经试图对情歌的结构、语言和比喻取象作一些探讨,但由于当时材料和语言制约,未能有所进展,而且,在整个论述中,有将作者与作品等同而论的弊病。在早期的仓央嘉措情歌研究中,杨恩洪先生、段宝林先生、降大任先生等曾对仓央嘉措情歌的艺术性特色作过较为精细的论述,至于在藏文中的有关论述,由于学识和语言限制等方面的因素,笔者未曾涉及。
⑤见拙作《关于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的六个问题》,载《西藏艺术研究》2003年第2期。
⑥仓央嘉措情歌之所以能从最初的几十首扩充为几百首甚至上千首,正是因为它与民间歌谣内质上、精神上———积极健康向上的一贯风格相吻合。而作品的矛盾和难解之处,在于那些政治和宗教的图解,其中不乏后人增删和伪造篡改的地方。抛弃这些,我们对于情歌才能更清醒地有所认识。而对于仓央嘉措本人的认识,必须从那个时代的整体社会背景和其在历史中的意义给予综合地评价,局限于情歌本身只会令对仓央嘉措的认识更加模糊。
⑦见《西藏文学》2002年第2期。其中《美人》的文章结构和脉络较为简单,船夫和美人易匀的故事构成一个结点,冈吉的故事构成另一个结点。当然,若以一般意义上的“故事”所应有的函盖来看,冈吉构成的这个结点更像一次幻化的虚构,其实船夫和易匀之间又何尝不是呢?故事的主要情节是,船夫贡通多介在凌晨如约摆渡一位因爱人变成了风而失恋了欲图投河实际上似是存在,又似是飘渺虚幻不存在的美人易匀。船夫救了这位美人,两人在拉萨河的岸开始了如同哲人一般的呓语。易匀从这次摆渡拉萨河的经历认识了死亡,摆脱了死亡,对于人生也更多了一些感悟。至于冈吉,无过是一位喜欢幻想的美人在自己的天堂中仰望希冀的天堂。冈吉是一个幻想或许多幻想的集合。在这世界中有许多名叫冈吉的人,冈吉是风,是心灵的一种象征,是拉萨城市期望洁净人和物的象征。冈吉在爱情的体悟中,像是远离了孤独,没有了孤独,但是现代城市中的一切又是人心中永远抹不去的孤独。冈吉在过去和现在中徘徊,过去和现在有时又像风一样,最终归于虚无。在奶奶所说的普通中,在黄基的诗中、画中,更重要的是在冈吉自己的不断呓想当中,所思考的一切都与整个城市的现在融为了一体。易匀失去爱情后在拉萨河变成了鱼后来又变成了人;冈吉在逃避安周先生的爱情后不知道自己是谁。小说在无主题、多重变奏、语序错乱和思想停顿及意识不断飘倏中给人留下了主体体验式阅读的巨大空间。作者也许努力想说明的是爱情、城市、人生这三个主题。
⑧如果举作品的实例的话,还有许多可以枚举,虽然这些作品或许并不能一概称之为主体体验式的创作,但作为一种对传统艺术的颠覆或者具有实验性的创作来说却是不乏其例的,比如梅卓的《太阳部落》、尼玛的《冬天的九种情绪》、李双焰的《五色经幡》(载《西藏文学》1994年第1期)、扎西达娃的《桅杆顶上的坠落者》、冯少华的《四面有风的日子》(载《西藏文学》1994年第5期)、朱瑞的《拉吉》、陈希圣的《青苹果飘香》(载《西藏文学》2001年第3期),等等。他们或者叙述一个遥远的故事,或者在结构上有意变化增加意义所指,或者在语词间设置障碍,通过阻断思维来扩张文本内涵。本文具体分析的例子仅仅是其中具有最为突出个性的作品,虽然不能涵括全部,但却较能说明主体式批评理论这种倾向。另外,应该说李双焰的《藏地汉人》、益西单增《五只眼睛看西藏》及冉启培的军旅作品和加央西热、扬海滨等的部分作品继承了传统的文学创作写法,成为西藏文学风景线中另一处亮丽。
⑨见张世文:《文学阅读与失语》、《文学的良知》,分别载《西藏文学》1999年第6期、2002年第5期。
⑩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笔者同样认为,并不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I209.9
引用信息:
[1]蓝国华.对近年来西藏文学体验式批评理论的反思——从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说开去[J].西藏研究,2003(04):59-71.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