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 | 2 | 7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多罗那他是藏传佛教觉囊派高僧,也是藏族历史上最著名的学者之一。多罗那他有详尽自传存世,四川阿坝县觉囊派赛贡巴寺收藏的一套19世纪的多罗那他传记唐卡,就是根据自传所绘。每幅作品都带有清晰详尽的藏文榜题。藏传佛教上师传记唐卡流传已久,而这一系列唐卡图像与榜题文字共同构成晚近藏族绘画史上一种新的叙事模式。通过对唐卡榜题文字和画面翻译释读,有助于我们了解产生这种绘画形式的背后的意义,即多罗那他的思想在艺术中的体现以及觉囊教法在藏东地区的延续。
Abstract:Taranatha was an eminent monk of Jonang sect of Tibetan Buddhism,and wa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scholar in Tibetan history. His works included The Indian Buddhism History,The Annals of Tsang Region,The Biography of Eighty-four Mahasiddha. He formulated the image set of Tibetan Buddhistsadhana which was known as Rinjung Gyatsa. Taranatha presided over the construction of rtag-brtan dam-pa'i chos-kyi-gling according to his ideal of retro art. A series Thangkas of Taranatha's biography painted in 19th century,and it was preserved in ser-dgon in lng-pa county in Sichuan. Each painting has clear and detailed Tibetan inscriptions. The image and text of these Thangkas constitute a new narrative mode in the late history of Tibetan culture. This paper intents to analyze the narrative mode of biographical painting of Jonang Thangkas and points out the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this series Thangkas through interpretation the inscriptions and story scene of the second Thangka and corresponding the autobiography.
[1]蒲文成.觉囊派通论[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3:128—130.
[2]谢后芳.佛经故事在藏族文学作品中的演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08.
[3]霍巍.试析东嘎石窟壁画中的佛传故事——兼论西藏西部早期佛传故事画的式样及其源流[J].西藏研究,2000(4):62—69.
[4][德]大卫·杰克逊.西藏绘画史[M].向红笳,谢继胜,熊文彬,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济南:明天出版社,2001:53—54.
[5]Andrew Quintman,Kurtis R.Schaeffer,The Life of the Buddha at Rtagbrtan Phuntshogsgling Monastery in Text,Image,and Institution:A Preliminary Overview,Journal of Tibetology 13(2016):32—73.
[6]Giuseppe Tucci,Tibetan Painted Scrolls,la Libreria Dello Stato,Rome,Litaly,1949:198.
[7]林瑞宾.庄严过去:一种17世纪西藏壁画的风格[M]//沈卫荣.他空见与如来藏——觉囊派人物、教法、艺术和历史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330.
(1)“‘他空见’主要说胜义谛不空,空的是胜义谛中其他的世俗谛,因为世俗谛是假有不实的,是自空,非胜义谛自体可空。可是,胜义谛若不空,则胜义谛成为有自性了,这与中观所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皆是性空,发生了矛盾。”参见土观·罗桑却季尼玛:《土观宗派源流》,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07页。
(2)《时轮经》(■■■■■■■■■■■■■■■■■■■■■■■■■■■■■■■■■■)藏文译本中流行最广的是热译师和卓译师的译本,两种译本传承分别称热系和卓系。热系以阐释《时轮根本续》为特点,卓系注重修法传承。
(1)关于觉囊派主寺达丹丹曲林寺改宗为格鲁派的年代有17世纪中叶和17世纪80年代两种说法。
(2)“赛温波伦珠坚赞,家族赛性,通称‘赛仓’,与甘肃拉卜楞寺赛仓活佛同族。”参见蒲文成:《觉囊派通论》,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3年版,第128页。
(3)2014年7月14日至25日,笔者参加了谢继胜教授组织的《唐卡文化档案》之《拾零卷》项目,对阿坝地区觉囊派寺院留存的唐卡进行了系统的调查。
(4)2016年8月笔者采访了赛贡巴寺僧人才旺扎西(■■■■■■■■)。
(5)全称为《■■■■■■■■■■■■■■■■■■■■■■■■■■■■■■■■■■■■■■■■■■■■》:《先哲遗书——觉囊·多罗那他文集》第80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37页。
(1)唐卡画面题记中有很多处地方出现了语法错误,最大的问题在于■■■■和■■■没有很好地区分。本文作者按题记原貌抄录下来,在请教了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的普华杰老师后,将错误之处一一更正,标于该处后面的括号内。普华杰老师对译文也提出了很多细致的修改意见,在此表示感谢。
(2)此处■■■■.意为“父母”,但笔者认为理解为“师徒”更准确。
(3)关于巴尔哇佐吾的更多藏文资料可参看《■■■■■■■■■■■■■■■■■■■■■■■■》■■■■ ■■■■■■■■■ 2005,第417-445页。
(4)原文中有多处语意不通及谬误之处,故根据专家的意见略有改动,括号中的标注为有异议之处。
(1)曲杰丹增巴具体是何人书中未清楚说明。
(1)2016年8月7日笔者在赛贡巴寺再次采访了僧人才让扎西,由于他从小画唐卡,并且他们家族有唐卡传承,故而他对阿坝县的觉囊画师较为了解。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J219
引用信息:
[1]王怡潇.藏传佛教图像与文本结合叙事方式的变迁——系列多罗那他祖师传记唐卡的单幅解读[J].西藏研究,2017,No.163(03):93-101+161.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唐卡文化档案——拾零卷”(项目编号:13@ZH0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