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4, 04, No.207 122-135+163
明代河州陕西行都司裁撤缘由新解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交融史研究”(项目编号:17ZDA176)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摘要:

河州陕西行都司,洪武九年裁撤,后徙于庄浪、甘州。明初河州卫是河州陕西行都司的缩影,而河州陕西行都司因“重镇治之、宣布恩威”而立,因“军卫既肃、夷戎率服”而罢,这点可从河州陕西行都司前后封职建置、朝贡活动、茶马贸易情况看出。对罢陕西行都司效应及西番诸卫形成补救措施进行分析发现,行都司裁撤是计划之内的事。因此,河州陕西行都司的裁撤缘由,非机构改革,也非战略转移,更不是形势所迫,而是其治藏使命的完成。

Abstract:

The Hezhou Shaanxi Itinerant Command,abolished in the ninth year of Hongwu,was later relocated to Zhuanglang and Ganzhou.The early Ming Hezhou Guard was a microcosm of the Hezhou Shaanxi Itinerant Command.The command was established to "govern with importance and spread imperial benevolence and might," and was abolished when "the military was disciplined and the enemies submitted." This can be seen from the enfeoffment and establishment,tributary activities,and tea-horse trade situations before and after the Shaanxi Itinerant Command.Analysis of the effects of abolishing the Shaanxi Itinerant Command and the remedial measures for the formation of various Western Fan guards reveals that the abolition of the Itinerant Command was a planned event.Therefore,the reason for the abolition of the Hezhou Shaanxi Itinerant Command was neither institutional reform nor strategic relocation,nor was it forced by circumstances,but rather the completion of its mission to govern Tibet.

KeyWords:
参考文献

(1)陕西行都司,原称西安行都指挥使司,洪武八年(1375)改称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简称陕西行都司。为了全文行文统一,特将文中西安行都指挥司等名称统一为陕西行都司。

(2)陈梧桐:《明太祖与明成祖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经营》,陈怀仁主编:《第六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221页。

(3)陈梧桐:《明太祖与明成祖对西北民族地区的经营》,第213页。

(4)参见梁志胜:《洪武二十六年前的陕西行都司》,《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3期,第172页。

(1)马顺平:《明代陕西行都司及其卫所建置考实》,《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2辑,第110页。

(2)参见郭红、靳润城:《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396页。

(3)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31《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8572页。

(4)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31《西域传》,第8572页。

(5)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42,洪武二年五月甲午条,“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1962年,第827页。

(6)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52,洪武三年五月己丑条,第1011页。

(1)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52,洪武三年五月辛亥条,第1027页。

(2)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癸亥条,第1036页。

(3)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30《西域传》,第8539页。

(4)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53,洪武三年六月乙酉条,第1057页。

(5)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10《故元遗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31页。

(6)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30《西域传》,第8540页。

(7)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60,洪武四年正月辛卯条,第1173页。

(8)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69,洪武四年十一月丁丑条,第1292页。

(9)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69,洪武四年十一月庚午条,第1289页。

(10)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79,洪武六年二月庚辰条,第1439页。

(11)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96,洪武八年正月甲子条,第1649页。

(12)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96,洪武八年正月辛巳条,第1654页。

(13)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96,洪武八年正月丙戌条,第1654—1655页。

(14)朱元璋敕修:《诸司职掌》,《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史部》册748,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722页。

(15)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6《职官志》,第1874页。

(16)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6《职官志》,第1873页。

(1)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73,洪武五年四月丁酉条,第1342页。

(2)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79,洪武六年二月癸酉条,第1439页。

(3)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85,洪武六年十月乙酉条,第1520页。

(4)参见王继光:《明代的河州卫——<明史·西番诸卫传>研究之一》,《西北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第89—105页;胡小鹏、陈建军:《元代后期吐蕃行宣政院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第127页。

(5)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91,洪武七年七月己卯条,第1595页。

(6)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6《职官志》,第1872页。

(7)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6《职官志》,第1872页。

(8)张廷玉等撰:《明史》卷76《职官志》,第1872页。

(9)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91,洪武七年七月己卯条,第1595页。

(10)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51,洪武三年四月乙丑条,第1000页。

(1)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01,洪武八年十月癸丑条,第1711页。

(2)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10,洪武九年十二月癸酉条,第1832页。

(3)吴祯:《河州志校刊》,马志勇校,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年,第75页。

(4)陈子龙辑:《明经世文编》卷11《解学士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86页。

(5)陈子龙辑:《明经世文编》卷11《解学士文集》,第86页。

(6)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22,洪武十二年正月甲午条,第1973—1974页。

(7)李贤撰:《大明一统志》卷37《陕西行都指挥使司》,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年,第652—653页。

(8)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60,洪武四年正月辛卯条,第1173页。

(9)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60,洪武四年正月庚寅条,第1172页。

(10)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95,洪武七年十二月壬辰条,第1642页。

(1)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73,洪武五年三月丁酉条,第1342页。

(2)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78,洪武六年正月己未条,第1430页。

(3)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79,洪武六年二月癸酉条,第1437页。

(4)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91,洪武七年七月己卯条,第1595—1596页。

(5)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95,洪武七年十二月壬辰条,第1641—1642页。

(6)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31《西域传》,第8577页。

(1)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96,洪武八年正月庚午条,第1650页。

(2)尹伟先:《明代藏族史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年,第208页。

(3)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91,洪武七年七月壬辰条,第1599—1600页。

(4)黄彰健校勘:《明宪宗实录》卷35,成化二年十月甲寅条,第698页。

(5)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59,洪武三年十二月辛巳条,第1163页。

(6)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59,洪武三年十二月壬午条,第1165页。

(7)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72,洪武五年二月壬辰条,第1328页。

(8)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78,洪武六年正月己巳条,第1433页。

(9)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86,洪武六年十一月丙寅条,第1541页。

(10)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77,洪武五年十二月庚子条,第1416页。

(1)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79,洪武六年二月癸酉条,第1437页。

(2)尹伟先:《明代藏族史研究》,第205页。

(3)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95,洪武七年十二月壬辰条,第1641页。

(4)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95,洪武七年十二月甲寅条,第1645页。

(5)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06,洪武九年五月己卯条,第1767页。

(6)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31《西域传》,第8588页。

(7)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50,洪武三年三月庚寅条,第975页。

(8)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56,洪武三年九月甲寅条,第1098页。

(9)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89《市马考》,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707页。

(10)梁份:《秦边纪略》卷1《河州卫》,赵盛世等校注,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5页。

(1)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0《食货志》,第1947页。

(2)陈子龙辑:《皇明经世文编》卷106《梁端肃公奏议五》,第955页。

(3)杨一清:《杨一清集(上册)》,唐景绅、谢玉杰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74页。

(4)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250,洪武三十年二月丁酉条,第3619页。

(5)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251,洪武三十年三月癸亥条,第3630页。

(6)杨一清:《杨一清集(上册)》,唐景绅、谢玉杰点校,第75页。

(7)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0《食货志》,第1951页。

(8)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0《食货志》,第1949页。

(9)王晓燕:《官营茶马贸易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59页。

(10)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70,洪武四年十二月庚寅条,第1300—1301页。

(11)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72,洪武五年二月乙巳条,第1332页。

(12)王晓燕:《官营茶马贸易研究》,第152页。

(13)龙文彬:《明会要》卷62《兵五》,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1207页。

(1)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77,洪武五年十二月乙未条,第1414页。

(2)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72,洪武五年二月辛卯条,第1328页。

(3)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93,洪武七年九月己未条,第1628页。

(4)吴祯撰:《嘉靖河州志》卷2《中国地方志集成·甘肃府县志辑》册40,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年,第27页。

(5)查继佐撰:《罪惟录》卷33《西蕃》,《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册32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85页。

(6)参见查继佐撰:《罪惟录》卷3 3《西蕃》,《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编:《续修四库全书》册323,第585页。

(7)张廷玉等撰:《明史》卷80《食货志》,第1947页。

(8)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30《西域传》,第8540页。

(9)何乔远撰:《名山藏》卷4《茶马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916页。

(10)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30《西域传》,第8540页。

(11)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00,洪武八年五月戊辰条,第1694页。

(12)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30《西域传》,第8540页。

(13)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00,洪武八年五月戊辰条,第1694页。

(14)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06,洪武九年五月乙卯条,第1763页。

(15)参见查继佐撰:《罪惟录》卷33《西蕃》,《续修四库全书》册323,第585页。

(16)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10,洪武九年十二月己卯条,第1836页。

(17)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21,洪武十一年十二月戊午条,第1965页。

(1)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28,洪武十二年十二月壬辰条,第2042页。

(2)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33,洪武十三年九月戊戌条,第2113页。

(3)谈迁:《国榷》卷6,张宗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49页。

(4)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11,洪武十年四月己酉条,第1851页。

(5)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10《故元遗兵》,第140页。

(6)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16,洪武十年十一月癸未条,第1896页。

(7)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12,洪武十年五月辛卯条,第1857页。

(8)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12,洪武十年五月癸卯条,第1858页。

(1)陈学霖辑:《史林漫识》,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第450页。

(2)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19,洪武十一年七月辛巳条,第1938页。

(3)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岷县志》,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76页。

(4)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37《岷州卫军民指挥使司》,第647页。

(5)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10《故元遗兵》,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40页。

(6)陈学霖辑:《史林漫识》,第450页。

(7)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21,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庚午条,第1960页。

(8)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22,洪武十二年正月甲申条,第1972页。

(9)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22,洪武十二年二月戊戌条,第1974页。

(10)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22,洪武十二年二月癸亥条,第1978页。

(1)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22,洪武十二年二月丙寅条,第1979页。

(2)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26,洪武十二年九月己亥条,第2014页。

(3)谈迁:《国榷》卷6《太祖洪武八年乙卯至十二年己未》,第575页。

(4)张廷玉等撰:《明史》卷330《西域传》,第8540页。

(5)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10《故元遗兵》,第141页。

(6)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22,洪武十二年二月丙寅条,第1979页。

(7)张彦笃修:《洮州厅志》卷2《沿革》,包永昌纂,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90年,第106页。

(8)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23,洪武十二年三月庚午条,第1982页。

(9)吴祯:《河州志校刊》,马志勇校,第141页。

(10)谈迁:《国榷》卷6《太祖洪武八年乙卯至十二年己未》,第574页。

(11)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05,洪武九年四月己酉条,第1762页。

(12)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08,洪武九年八月庚戌条,第1802页。

(1)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07,洪武九年七月丁丑条,第1795页。

(2)黄彰健校勘:《明太祖实录》卷108,洪武九年八月庚戌条,第1802页。

(3)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10《故元遗兵》,第140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D691;K248

引用信息:

[1]高旗.明代河州陕西行都司裁撤缘由新解[J].西藏研究,2024,No.207(04):122-135+163.

基金信息: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交融史研究”(项目编号:17ZDA176)阶段性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