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 | 4 | 11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从身份认同的实践性和生成性理论看,《西藏文学》立足青藏高原建构其高原文化身份的阶段性探索与实践,具体表现为:创刊之初徘徊于政治语境与文化表达的夹缝中自我文学选择,1980年代伴随文化自觉而生成的高蹈扬厉的文学景观,世纪末游离于市场化与文学化之间的艰难抉择,新世纪以来以文化回顾与文学开拓交错的方式体现出再造辉煌的强烈诉求。
Abstract:The identity and expression of the plateau culture in the Tibetan Literature present the periodical characteristics. That is the hover during the publication period,the hullaballoo during the prosperous period,the dormancy of the still period and the opening of remodeling period. By reviewing and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Tibetan Literature for nearly forty years. This paper resents the persisting and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 at the different period in the Tibetan Literature. It provides the reference for the cultural position of literature periodicals in the national minority areas.
[1]廖炳惠.关键词200[M].南京:凤凰传媒出版集团,2006.
[2][美]于连·沃夫莱.批评关键词:文学与文化理论[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22-123.
[3]茅盾.创刊词[J].人民文学,1949(10).
[4]吴俊.《人民文学》与“国家文学”——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制度设计[J].扬子江评论,2007(1).
[5]刘宏权,刘洪泽.中国百年期刊发刊词600篇(下)[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6:7.
[6]孟繁华.众神狂欢: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化现象[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7]本刊编辑部.发刊词[J].西藏文艺,1977(1).
[8]本刊编辑部.稿约[J].西藏文艺,1978(1).
[9]本刊编辑部.《西藏文艺》改刊启事[J].西藏文艺,1979(3).
[10]本刊评论员.团结友爱的盛会继续进军的号鼓——祝贺九个兄弟民族省区及全国文学期刊编辑工作会议的召开[J].西藏文艺,1980(3).
[11]薛元超.西藏首次文学作品评选揭晓[J].西藏文艺,1980(6).
[12]拉巴平措.团结起来,为繁荣我区社会主义民族文艺而奋斗——在西藏自治区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摘要)[J].西藏文艺,1981(6).
[13]《西藏文艺》编辑部.新春寄语[J].西藏文艺,1982(2).
[14]编者.换个角度看看换个写法试试——本期魔幻小说编后[J].西藏文学,1985(6).
[15]本刊编辑部.《西藏文学》10年[J].西藏文学,1986(10、11合刊).
[16]黎愚.喜读《罗孜的船夫》[J].西藏文学,1992(4).
(1)陶家俊认为:“第一,个体与特定文化的认同,就是个体身份认同。从文化角度而言,在个体认同的过程中,文化机构的权力运作促使个体积极或消极地参与文化实践活动,以实现其身份认同。第二,集体身份认同,是指文化主体在两个不同文化群体或亚群体之间进行抉择。因为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这个文化主体须将一种文化视为集体文化自我,而将另一种文化视为他者。第三,自我身份认同,强调的是自我的心理和身体体验,以自我为核心,是启蒙哲学、现象学和存在主义哲学关注的对象。第四,社会身份认同,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研究的对象。”在其看来,“个体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都可归入社会身份认同,但个体身份认同和集体身份认同也不排斥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理和身体体验”。参见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载《外国文学》2004年第2期,第37-38页。
(1)即《西藏文艺》,汉文版于1977年创刊,藏文版于1980年创刊,1984年改名为《西藏文学》。
(1)遗憾的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类似于《故土》之类的书写海外藏胞生活情态及其故土情怀的作品在西藏当代文学殊为罕见,未引起作家们的广泛关注。
(1)分别是《故土》(刘汉君)、《朝佛》(扎西达娃)、《雪山风暴》(汪承栋)、《像雄浑浪漫的草原那样美》(张隆高)、《花园里的争议》(班觉,藏文)、《冬季之高原》(恰白·次旦平措,藏文)。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I207.9
引用信息:
[1]魏春春.《西藏文学》高原文化身份认同与内容建构论析[J].西藏研究,2017,No.163(03):121-129.
基金信息: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藏项目“新世纪《西藏文学》(2000—2011)意识形态的表达与诠释”(项目编号:13XZJC751001)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