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3 | 5 | 21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多康藏区藏族是藏族最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其形成发展过程一直与卫藏地区藏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考古发现和早期文献记载来看,远古时期的多康藏人与汉文史籍所载之"羌"人关系密切,藏文史书中的"董氏人"与氐羌系统人群应属同一部落群体。董氏人的部落群体从雅隆河谷一带向北、向东、向南移动和迁徙,又通过一系列分化和整合,最终形成这一特定区域的特殊族群,在不同文种以不同名称载入史册。
Abstract:Dokham refers to Amdo and Kham regions,and both are major Tibetan regions in China.The formation of Dokham closely related to central Tibet historically.Dokham Tibetans have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Qiang ethnics according to archeological findings and historical records.The Qiang in the Chinese records and Dong in the Tibetan records belongs to one tribe.In the beginning the Dong people migrated to north,east and south from Yarlong region of Tibet,after serie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integration formed this typical ethnic group and it appears in different names in different language records as well.
[1]任乃强,泽旺夺吉.“朵甘思”考略[J].中国藏学,1989(1).
[2]根敦群培.白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赛多·罗桑楚臣嘉措.塔尔寺志[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26.
[4]松巴·叶西华角.青海史[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1982:2.
[5]叶拉太.吐蕃地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4.
[6]阿旺贡嘎索南.萨迦世系史(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154.
[7](明)宋濂·元史·成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415.
[8]班觉桑布.汉藏史集(藏文)[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275.
[9]黎宗华.“西羌“与多康藏族[J].青海民族研究,1991(3).
[10]罗琨.殷商时期的羌和方羌[M]//甲骨文与殷商史:第3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11]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社会制度研究(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12]毛尔盖·桑木旦.藏族史·齐乐明镜(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258.
[13]叶拉太.古代藏族、纳西族族源及文化渊源关系[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14]洲塔,樊秋丽.“羌”(chang):青藏高原的骨系血亲氏族——以语言学视角探古羌人渊源[J].青海民族研究,2013(1).
[15]陈国光.青海藏族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28.
[16]多识.藏汉民族历史亲缘关系探源(一)[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3(2).
[17]丹曲,谢建华.甘肃藏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31-33.
[18]俞伟超.古代“西戎”和“羌”、“胡”考古学文化归属问题的探讨[C]//先秦两汉考古学论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81.
[19]陈庆英,何峰.藏族部落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2.
[20]洲塔.甘肃藏族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21]林文勋.中国西南氐羌族群源流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五十年[M]//新中国考古工作五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444—445.
[23]俞伟超.关于“卡要文化”和“辛店文化”的新认识[M]//马雍.中亚学刊:第1辑,北京:中华书局,1983.
[24]夏鼐.临洮寺洼山发掘记[C]//夏鼐.考古学论文集.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27.
[25]万永林.中国古代藏缅语族源流研究[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15.
[26]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社会文化史研究(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27]杨士宏.安木多东部藏族历史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
[28]智贡巴·贡却乎丹巴绕布杰.安多政教史(藏文)[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2:771.
[29]杨铭.氐族史[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18.
[30]杨文勋.中国西南氐羌族群源流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5.
[31]弟吴贤者.弟吴宗教源流(藏文)[M].拉萨: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87:213.
[32]王尧,陈践.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67.
[33]格萨尔王传·仙界遣使(藏文)[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0:92.
[34][法]石泰安.川甘青藏走廊古部落[M].耿昇,译.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68.
[35]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48.
[36]何耀华.川西南藏族史初探[J].思想战线,1985(4).
[37]乌坚林巴.五部遗教(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58.
[38]Samten G.Karmay and Yasuhiko Nagano,The call of the Blue Cuckoo,National Museum of Ethnology.Osaka,2002.
[39]任乃强.羌族源流探索[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4:12—17.
[40]洲塔.甘肃藏族部落的社会与历史研究[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96:7.
[41]吴均.吐蕃时期青海地区的文化钩沉——论前宏期多麦藏区文化的发展[J].中国藏学,2008(1).
[42](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西羌传:卷87[M].北京:中华书局,1982.
[43]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7.
(1)《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等作“多康三岗”,《安多政教史》和《西藏王臣记》等作“多康六岗”。
(1)《元史·世祖本纪》至元九年四月己丑条记作:“诏于土蕃、四川界立宁河驿。”中华书局标点本即取此文。然四川西界不应至此,故本文取《元史·地理志》所记。
(2)从清一代的藏汉文献记载分析,这一时期“多康”多指康区。
(1)这里所指民族史学界为汉语系统的民族史学界,藏语史学界和藏族知识界一般都对其定论提出质疑,一致持否定态度。但遗憾的是,目前学术界缺乏藏语、汉语藏学界的学术交流和辩论,加之许多青年汉族藏学家又严重缺乏研读藏文资料的基本技能,致使藏、汉学界的学术分歧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2)#12
(3)转引自王云:《青海藏族阿柔部落社会历史文化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年版,第11页。
(1)上述推论均为一种假设和推测,笔者的初衷是我们不妨用藏文历史文献对我国古代西部民族史进行一种全新的认识和把握,从中可以发现新的线索,这种观点能否成立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1)马家窑文化,在甘肃临洮马家窑发现,以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为中心向四周发展,也称之为甘肃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阶段的文化。马家窑文化分为马家窑、半山、马厂(青海民和县马厂发现)三个类型,据考古研究,马家窑早于半山,半山早于马厂。
(2)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区域为东至青海民和,南至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黄河沿岸,西至青海湖北岸,属于父系氏族阶段的文化。
(3)四坝文化,因发现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山丹县四坝滩而命名,分布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玉门、安西等地,东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东部哈密盆地一带。年代约为距今3900—3400年,相当于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学术界一般确认这是一支纯属青铜时代的遗存。
(4)辛店文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山家头类型,彩陶较少,主要分布于黄河、洮河、湟水的交汇地带,向东可达渭河中上游,时间不晚于距今约3400年;第二阶段为姬家川类型,即典型的辛店遗存,彩陶比例增大,主要分布于洮河、湟水以及黄河沿岸,分布面偏西,时间约为距今3400—3100年前后;第三阶段为张家嘴类遗存,分布区域更为偏西,已达湟水中上游一带,彩陶纹饰更为多样化,时间约为距今3100—2800年前后。整个辛店文化从商代一直延续到西周晚期。
(5)寺洼文化,发现于甘肃临洮寺洼山,分布在甘肃洮水流域和青海东部某些地区,与卡约文化相近,是原始社会晚期的一种青铜文化。
(6)卡约文化,发现于青海湟中县卡约村,其中心为青海湟水流域,西至海南藏族自治州西端,南至黄南藏族自治州隆务河流域,北入海北藏族自治州,是青海东部地区较为发达的一种青铜时代土著文化遗存。
(1)#12
(2)#12
(3)#12
(1)据《萨迦世系史》等史书记载,玛桑又有“玛桑七族”的说法,萨迦昆氏人先祖与玛桑人有亲缘关系。
(2)#12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C951
引用信息:
[1]叶拉太.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J].西藏研究,2020,No.179(01):59-69.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甘青川滇藏族聚居区藏文地方志资料搜集整理暨《多康藏族史》编纂”(项目编号:17ZDA20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