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2 | 6 | 25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经过50年的持续发展,我国的门巴族、珞巴族研究在民俗、民间文学、历史、宗教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涵盖众多学科领域,培养出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学术队伍。但也出现了研究者扎堆、学术兴趣趋同、研究对象重复、研究方法固化等问题。必须要扩充研究对象,重视门巴族、珞巴族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才能使我国的门巴族、珞巴族研究取得更大发展。
Abstract:In recent 50 years,significant progress were made in research on Menba ethnic group and Louba ethnic group in China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such as folklore,history,religion,which covered many disciplines. As a result,a team of qualified professionals has been fostered,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for example,researchers gathering,research subject overlapping,research method ossifying. To promote academic research, we must concentrate on hot topics during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Menba ethnic group and Louba ethnic group.
[1]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西藏墨脱县门巴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门巴族调查材料之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出版,1978.
[2]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西藏错那县勒布区门巴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门巴族调查材料之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出版,1978.
[3]吕昭义,红梅.门巴族:西藏错那县贡日乡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4]索文清.西藏错那县门巴族概述[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5(3):98.
[5]吴从众.解放前门巴族的封建农奴制度:上、下[J].西藏研究,1986(1)50,(2):81.
[6]吴从众.西藏墨脱县门巴族的历史沿革[J].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1):37.
[7]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西藏米林县珞巴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珞巴族调查材料之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出版,1978.
[8]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关于西藏珞巴族的几个调查材料:珞巴族调查材料之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出版,1978.
[9]珞巴族简史编写组.珞巴族简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
[10]李坚尚.试论珞巴族的部落组织[J].民族研究,1986(4):33.
[11]李坚尚,刘芳贤.珞巴族的社会和文化[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2.
[12]王玉平.珞巴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13]龚锐,晋美.珞巴族西藏米林县琼林村调查[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
[14]张江华,揣振宇,陈景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考察记[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
[15]党秀云,周晓丽.达木村调查(珞巴族)[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16][印]沙钦.罗伊.珞巴族阿迪人的文化[M].李坚尚、丛晓明译.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
[17]李金轲,马得汶.中印领土争议东段地区珞巴族塔金人及其社会变迁[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1):87.
[18]李金轲,等.珞巴族尼西人的传统社会生活[J].西藏研究,2013(3):74.
[19]李金轲,等.珞藏传统贸易文化联系探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13(4):53.
[20]西藏民族学院门巴族民间文学调查组.门巴族民间文学资料[M].威阳:西藏民族学院科研处,1979.
[21]于乐闻.门巴族民间文学概况[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1):63.
[22]于乃昌.西藏民间故事第五集:珞巴族、门巴族专辑[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
[23]于乃昌.斯金金巴巴娜达萌论析——珞巴族古史歌研究之一[J].中国藏学,1992(2):152.
[24]于乃昌.珞巴族古史歌的审美价值[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1(1):17.
[25]于乃昌.心灵和自然的契合——论门巴族诗歌艺术[J].西藏艺术研究,1993(2):83.
[26]琼华.门巴族民歌选[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1(2):128.
[27]吕昭义.色目村门巴族魔女神话传说初探[J].民族艺术研究,2004(2):62.
[28]陈立明.《仓央嘉措情歌》与门巴族藏族的文学交流[J].民族文学研究,2003(1):54.
[29]于乐闻.珞巴族民间文学概况[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2):61.
[30]于乃昌.珞巴族的社会神话[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87(2):60.
[31]于乃昌.原始思维与珞巴族文学审美特性的生成[J].民族文学研究,1991(4):22.
[32]于乃昌.珞巴族民间故事的审美效应与审美构成[J].民间文学研究,1988(2):3.
[33]于乃昌.从珞巴族神话谈神话的产生[J].民族文学研究,1993(2):32.
[34]于乃昌.珞巴族文学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5]唐晋中.珞巴族开辟神话的解读——比较神话学研究[J].西藏艺术研究,1993(1):60.
[36]洛思.珞巴族饮食习俗惯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9(2):56.
[37]于乃昌.神灵感应中的人体文化——论门巴族的宗教舞蹈[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9(1):1.
[38]于乃昌.门巴族民间戏剧的审美启示[J].民族艺术,1993(1):55.
[39]李家平.门巴族的习俗和舞蹈[J].西藏艺术研究,1989(2):35.
[40]李家平.珞巴族舞蹈概况[J].西藏艺术研究,1988(4):1.
[41]林吟.门巴族民间舞蹈“呛木”[J].民族艺术,1990(4):144.
[42]拉巴卓玛.错那县勒布区门巴族歌舞简介[J].西藏艺术研究,1995(3):22.
[43]拉巴卓玛.米林珞巴族舞蹈概况[J].西藏艺术研究,1996(2):38.
[44]陈立明.门巴族民间戏剧考察——兼论藏戏与门巴戏的异与同[J].民间文学研究,2005(4):54.
[45]姚兴奇.门巴族狩猎文化中的禁忌[J].西藏研究,1992(1):110.
[46]陈立明.从“房脊神”看门巴族的生殖崇拜[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9(2):70.
[47]陈立明.门巴族生殖崇拜文化探析[J].民族文学研究,1998(3):16.
[48]刘志群.西藏门巴族生殖崇拜及其祭祀活动[J].民族艺术,1995(1):77.
[49]姚兴奇.珞巴族“卡让辛”与生殖崇拜(上)[J].西藏艺术研究,1992(1):71.
[50]陈立明.试论门巴族的家庭与婚姻[J].中国藏学,1990(2):137.
[51]陈立明.关于门巴族丧葬的考察与思考[J].西藏研究,1991(1):122.
[52]陈立明.珞巴族传统居住习俗及其变化[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3(5):20.
[53]陈立明.珞巴族的传统文化与环境保护[J].西藏大学学报,2009(4):6.
[54]陈立明.珞巴族的丧葬与禁忌[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1):40.
[55]张力凤.珞巴族博嘎尔部落的婚恋习俗[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4(2):51.
[56]刘志群.错那门巴族:文化艺术的调查及其对外开放和开发的可行性研究[J].西藏艺术研究,1992(4):8.
[57]胡德平,杜耀西.从门巴、珞巴族的耕作方式谈耦耕[J].文物,1980(12):67.
[58]杜耀西.珞巴族农业生产概况[J].农业考古,1982(2):144.
[59]关东升.中国民族文化大观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
[60]林继富.珞巴族灶神论析[J].民间文学论坛,1996(2):58.
[61]陈立明.门巴族珞巴族的传统文化及其在新时期的变化[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11(5):54.
[62]门巴族、珞巴族的历史发展与当代社会变迁[J].中国藏学,2010(2):86.
[63]龚锐,金燕.当代西藏珞巴族社会文化变迁调查——以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珞巴村五位村民为个案[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2):56.
[64]卓拉,杨坤.试论珞巴族的社会政治变迁——以西藏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琼林村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2013(3):56.
[65]蔡光洁.珞巴族传统文化及其生存现状考察——从西藏米林县琼林村的旅游开发谈起[J].西藏大学学报,2010(2):51.
[66]马宁.门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J].西藏研究,2008(3):56.
[67]马宁.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以西藏米林县南伊乡南伊珞巴民俗村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6):76.
[68]马宁.门巴族、珞巴族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情况调查[J].西藏大学学报,2012(3):39.
[69]张江华.门藏历史关系刍议[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4(1):77.
[70]陈立明.略论门巴族藏族宗教文化交流[J].中国藏学,1994(3):116.
[71]陈立明.藏门珞民族关系研究[D].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3.
[72]陈立明.藏族与门巴族珞巴族历史关系简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9(6):30.
[73]陈立明.门巴族教育刍议[J].中国民族教育,1994(3):53.
[74]陈立明.珞巴族教育浅探[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4(3):62.
[75]朱玉福.门巴、珞巴族教育事业发展探讨[J].民族教育研究,2008(1):5.
[76]陈立明.门巴族的传统体育与游戏[J].体育文史,1995(2):33.
[77]丁玲辉.略谈门巴族传统体育及其对门巴族传统文化的传承[J].西藏大学学报,2005(2):42.
[78]丁玲辉.珞巴族传统体育文化略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12):47.
[79]王国兴,丁玲辉.珞巴族的射箭活动[J].体育文史,1994(1):35.
[80]于乃昌.痴迷的信仰与痴迷的艺术——珞巴族的原始宗教与文化[J].中国藏学,1989(2):145.
[81]刘志群.珞巴族原始文化(上)[J].民族艺术,1997(1):44.
[82]刘志群.珞巴族原始文化(下)[J].民族艺术,1997(2):51.
[83]陈立明.藏传佛教在门隅的传播和影响[J].中国藏学,2006(1):49.
[84]吕昭义,红梅.门巴族色目村“魔女”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解读[J].史学理论研究,2007(3):32.
[85]吕昭义.色目村门巴族的生态文明与和谐社区构建[M].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7:130.
[86]洛思.从博嘎尔民间传说看珞巴族的起源和社会发展[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0(1):52.
[87]陈立明.近代我国门巴族、珞巴族的反侵略斗争[J].西藏研究2004(4):9.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C95
引用信息:
[1]马小燕.50年来我国门巴族、珞巴族研究综述[J].西藏研究,2015,No.153(05):111-120.
基金信息:
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藏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项目编号:12XMZ067); 西藏自治区高校人文社科项目“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构建”(项目编号:2013ZJRW46)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