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20, 05, No.183 42-49
洋人入藏与清廷、西藏地方的因应及其对西藏局势的影响(1876—1886年)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摘要:

《烟台条约》的签订使列强获得了进入西藏的合法权利,此后10年间不断有洋人试图进入西藏,其中以摄政义、马科蕾等人最具代表性。清廷、川藏疆臣和西藏地方对洋人入藏一事有不同的认知,并形成了不同的应对方法。洋人入藏一节在西藏引起了诸多纠葛和冲突,后虽被废止,但依然对西藏局势及清王朝与西藏地方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Abstract:

Western powers obtained the right to enter Tibet after the sign of Chefoo Convention.Foreigners constantly attempted to enter Tibet in the next decade,Count Szechenyi and Colman Macaulay of them were representative.The Qing Government,Sichuan and Tibet magistrate,authorities in Tibet had different opinions and response for this matter.While be abolished later,the foreigners wanting to enter Tibet caused many disputes and conflict,still having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ituation in Tibe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bet and the Qing Government.

参考文献

[1]王铁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2]孙作朋.七十年来之西藏问题[D].北京:清华大学本科学位论文,1937.

[3]王启龙.国外藏学研究集刊:第1辑[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4]赵卫邦.英国侵略西藏的早期活动[J].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59(6).

[5]李鸿章.李鸿章全集·奏稿:卷27[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6]郭嵩焘.郭嵩焘全集:第10册[M].长沙:岳麓书社,2018:13,45.

[7]罗文彬.丁文诚公(宝桢)遗集[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8]丁泽霆,垂健.丁宝桢为藏事致沈桂芬函[J].贵州文史丛刊,2009(3).

[9]吴丰培.清代藏事奏牍[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10]嵇志文.西藏全图附说[M]//边疆方志文献初编编委会.西南边疆:第1册.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11]顾祖成.清实录藏族史料[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

[12]邓锐龄.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648-654.

[13]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西藏自治区档案馆,等.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第3册[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14]徐君.从“固川保藏”到“筹边援藏”:晚清西南边防意识之形成——以丁宝桢督川十年(1876—1886)为例[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9(2).

(1)参见曾友豪编《中国外交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6年版第84—85页,该著中对洋人入藏仅述及条约条款后来诸多以“中国外交史”为主题的著作也多是如此,不再一一赘述。余素《清季英国侵略西藏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60—67页;杨公素《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西藏地方斗争史》,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9—66页;多杰才旦主编,邓锐龄等著《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37-661页,上述3部著作均有专节论及洋人入藏问题,对该问题有一定的梳理但稍显简略。张云《西藏历代的边事边政与边吏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56页其中提及洋人入藏对西藏地方局势埋下诸多隐患,但未展开论述。另外边疆史、近代洋人在华活动史研究中对这一问题也有论及,傅德元《论丁宝桢对巩固西藏边防的贡献》,载《西藏研究》1992年第4期;张秋雯:《丁宝桢川督任内对藏局的因应》,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996年第25期;唐密峰《晚清时期外人来华游历管理政策初探》,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这些成果是本文的重要参考。

(1)参见罗文彬编《丁文诚公(宝桢)遗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年版,第1892—1894页。需要补充的是,增设委员一事并未依议执行,而是有所变通。西藏有些地方可从四川拣派委员,而“江孜等处距哲孟雄尚远,未便增设委员”。见吴丰培辑《清代藏事奏牍》,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71页。

(1)“然不察其事者,以为所与者只一瞻对,尚无妨于大局。而不知藏番利用瞻对,遂殃及于关外全部各蛮族”。见吴丰培《赵尔丰川边奏牍》,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2页。具体研究可参见陈一石《清代瞻对事件在藏族地区的历史地位与影响(一)(二)(三)》,载《西藏研究》,1986年第1、2、3期;石硕《瞻对:小地方、大历史——清代川藏大道上的节点与风云之地》,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第1期。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256

引用信息:

[1]高龙,高亚西.洋人入藏与清廷、西藏地方的因应及其对西藏局势的影响(1876—1886年)[J].西藏研究,2020,No.183(05):42-49.

基金信息: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