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 0 | 3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在弦子艺术的特殊场景之下,毕旺琴作为一把木质的“器”,是艺术享有者演绎传世旋律及多维情感的媒介,更是弦子艺术思想、审美体系、文化内涵等无形之“体”的有形表现,继而构成琴乐塑造的整体性声景。毕旺琴在人与社会的形塑之下,琴的意义和审美理念呈现出人们理解自然、社会的观念图景,琴的持有者不断能动适应着时代发展,对琴的意义内涵不断赋予新的内容,经双向互动和相互交织,使得社会建构了琴,琴构成了社会。
Abstract:Bewang Qin,as a wooden instrument, is a medium for the artist to interpret the wide-spreading melodies and multi-dimensional emotions in the special scence of Xianzi art. It is also the tangible expression of the intangible “body” of Xianzi's artistic thought,aesthetic system and cultural connotation,which constitutes the integral soundscape of Bewang music. Under the shape of people and society,the meaning and aesthetic concept of the Bewang music show the conceptual approach of people to understand nature and society. The players of Bewang Qin constantly adapt themselv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and endow the new content to the meaning and connotation to the music instrument. Through two-way activities and interweaving,the society shapes the Bewang Qin and its music and the music instrument with its melodies adapt to the society.
(1)王建民、曹静:《人类学的多模态转向及其意义》,《民族研究》2020年第4期,第122页。
(2)克里斯托弗·斯莫:《作乐:音乐表演与聆听的社会意义》,康瑞军、洛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13页。
(3)洛桑次仁:《毕旺琴的文化意义:以康区弦子为中心》,《民族艺林》2017年第2期,第44-51页。
(1)康·格桑梅朵:《藏族民间巴塘“谐”舞艺术》,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08页。
(2)故事为:传说森林有一只顽皮的小猕猴,一次释迦牟尼佛在山里修行时,这只小猕猴采了一块蜂蜜敬献给佛祖,但佛祖正在闭目禅定,没有时间理会他。小猴很伤心,只好自己把蜂蜜吃了,不一会儿他又高兴起来,在树枝上跳来跳去玩耍起来。但因树梢上风很大,小猴一不小心被树枝划破了肚子,体内的细肠便随着树干垂挂下来,不一会儿便被风吹干,变成了细弦,在风的吹拂下还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声。这便是“毕旺”琴弦和声音的来历。据说听了琴头雕成猴头的毕旺声,会解除人们的痛苦。
(3)在藏族传统文本如《佛教史大宝藏论》《汉藏史集》《西藏王臣记》《西藏王统记》《贤者喜宴》等著作中皆有“猕猴始祖说”的记载。
(1)原文为:“上方阿里之部,为大象与野兽之区;中间卫藏之部,为野兽与猿猴之区;下方朵康之部,为猿猴与岩山罗刹之区。而上部又为秃山与雪岭,中部为岩山与草原,下部为果树与森林。”详见五世达赖喇嘛:《西藏王臣记》,刘立千译注,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9页。
(1)洛桑次仁:《毕旺琴的文化意义:以康区弦子为中心》,第45页。
(1)觉嘎:《藏族传统乐器哔旺》,米玛加布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年,第154页。
(2)这段“琴的形说”源于1998年东子老师在得荣孜乌的一次访谈,其访谈对象是一位名叫扎西的老人(已过世),是当地有名的“热根”(毕旺琴师)。
(1)洛真老师是一位五零后的手工艺术工作者。年轻时的他曾在拉萨闯荡过,后因种种原因回到老家巴塘生活定居。在此期间他做过各种工作,因自小心灵手巧,受亲友指点后,开始尝试绘画、雕刻等手艺活。自1985年起,他开始涉猎弦子的制作工艺。与其他制琴匠人相比,洛真老师更专注于器物的工艺性,如琴的形制及彩绘,其中雕刻龙头琴头的先例就是他开启的。就目前而言,洛真老师是为数不多的一位掌握琴身制作、龙头雕刻、彩绘工艺的匠人。
(1)洛桑次仁:《琴弦人生:巴塘弦子传承人扎西人生史》,《西藏研究》2020年第3期,第138页。
(2)尼马:《1949-1991年间巴塘弦子的传承抢救和发展创新》,杨岭多吉主编:《藏族弦子艺术研究·中国首届藏族弦子与热巴艺术高峰论坛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年,第53页。
(1)阿尔君·阿帕杜莱:《物的社会生命:文化视野中的商品》,剑桥:剑桥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6页。
(2)王建民:《艺术人类学视野下的“器”与“道”》,《思想战线》2014年第5期,第2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TS953.24
引用信息:
[1]洛桑次仁.琴“身”何塑——毕旺琴的造琴观念与制作实践[J].西藏研究,2023,No.199(02):71-81+163.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