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 | 8 | 9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生态现代化理论依托于环境友好与社会进步的和谐共生理念,拓展了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环境保护思路。在将生态现代化分解为环境友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三个维度的基础上,选取2000—201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合成生态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数,发现西藏生态现代化总体呈良性发展态势。基于综合评价结果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推动西藏现代化的生态转型,探索具有西藏特点的高原生态现代化之路。
Abstract:The theory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social progress,which expands the thinking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dimensions: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ata is selected from 2011 up to 2017,and the index weight is determined by entropy method to synthesize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overall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of Tibet is in a positive development tren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mote the ecological transformation of Tibet's modernization and explore the road of plateau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with Tibetan characteristics.
[1]陈朴.建设西藏特点现代化经济体系[N].西藏日报,2019-06-17(06).
[2]毛阳海,沈宏益.生态安全与西藏新型工业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124-125.
[3]曹万林.生态现代化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区域视角[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4]郇庆治,[德]马丁·耶内克.生态现代化理论:回顾与展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1).
[5]何传启.中国现代化的战略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2007(6).
[6]包庆德.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生态现代化研究进展[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
[7]金书秦,[荷兰]Arthur P.J.Mol,Betting Bluemling.生态现代化理论:回顾和展望[J].理论学刊,2011(7).
[8]顾鸿雁.中国生态现代化转型的国内外研究述评与展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5(5).
[9]顾传辉,陈桂珠.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保护,2001(11).
[10]郭秀锐,杨居荣,毛显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初探[J].中国环境科学,2002(6).
[11]栾金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2]杨骏.贵州历史性跨越的生态进路研究:从欠发达地区生态现代化的视角看[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13]康玲芬,李明涛,李开明.城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协调发展研究---以兰州市为例[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14]陈瑜.“两型社会”背景下区域生态现代化评价与路径研究[D].武汉:中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15]何文举,周辉.新型工业化、城市化联动与经济生态化发展研究---基于湖南的相关实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1).
[16]安宝晟,程国栋.西藏生态足迹与承载力动态分析[J].生态学报,2014(4).
[17]黄麟等.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的宏观生态效应[J].自然资源学报,2018(3).
[18]郑长德.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报告(2015)[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101.
[19]毛阳海,陈朴.谈谈西藏适度新型工业化的目标与路径[J].西藏研究,2013(4).
[20]郭鲁.生态现代化的理论分析[J].当代经济,2014(16).
[21]陈扬.三大国家级新区发展动力比较研究及启示[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2]李蕴.西藏拉萨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分析[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
[23]郭永园,施瑾.生态化技术创新:民族经济生态化的必然选择[J].广西民族研究,2015(3).
[24]狄方耀,毛阳海,陈爱东.西藏经济热点问题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330-331.
[25]荣丽华.彰显藏区地域特征的高原小镇总体布局规划---以西藏日喀则地区萨嘎县加加镇为例[J].规划师,2013(3).
[26]徐伍达.西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原因与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增刊).
[27]焦永利,郇雷.中西部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方向及西藏城镇化的政策建议[J].西藏研究,2014(6).
(1)以何传启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著作有:《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生态现代化:原理与方法》,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等。
(1)城乡二元反差指数浓缩了由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化的经济发展过程三个阶段的二元经济结构变化情况: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转变的过程称为第一阶段,此时传统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占据重心位置,因而农业部门劳动力比重L1与农业部门产值比重G1均接近于“1”,非农业部门的生产力远低于农业部门,在此阶段G1大于L1;随着新兴的非农产业部门逐步发展和完善,其生产力水平接近于农业部门,迫使农业部门L1逼近G1直至相等,这是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化的第二阶段;在此之后的第三阶段,农业部门G1会逐渐小于L1,也就是说,城乡二元反差指数越大,则农业与非农业的差距越大,城乡经济的二元结构越明显,当城乡二元反差指数为0时,二元经济结构消失,实现城乡一元化发展。参见袁捷敏:《探析二元反差指数的意义》,载《统计与决策》2008年第1期。
(2)“产业结构偏离度为三次产业的偏离度绝对数之和,某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为就业比重和产值比重之差,偏离度绝对值越大,说明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平衡,产业结构的经济效益越低。产业结构偏离度大于0,就业比重大于产值比重,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劳动力转出的推力;产业结构偏离度小于0,就业比重小于产值比重,劳动生产率较高,存在劳动力转入的引力”。参见段禄峰:《我国产业结构偏离度研究》,载《统计与决策》2016年第6期。
(3)当产业结构偏离度呈现负偏离并逐渐向“0”偏移,说明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如表4中的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当结构偏离度呈现负偏离并逐渐偏离“0”,说明该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逐步减弱,从事该产业的劳动力就业数量不断减少,又会释放更多的就业空间,如表4中第二产业的发展现状。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X321;F127
引用信息:
[1]席蒙蒙,陈朴.环境友好 社会进步 经济发展:西藏生态现代化的三维审视[J].西藏研究,2019,No.178(06):135-143.
基金信息:
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研究生自主科研项目“西藏经济现代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BBZZKY-2019009)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