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 | 2 | 9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次仁罗布从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心理空间等方面表达出对藏民族生存情态的人文关怀,体现出文学空间叙述的功能性属性,又表达出鲜明的文学空间生成的民族文化景观意识。
Abstract:Tsering Norbu expresses the humanistic care to the Tibetan national minority existence modality from natural space,social space and psychological space,reflecting the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literary space narrative,and express the literary space generation distinctive national cultural landscape consciousness.
[1]傅淑琴,袁雪生.论亨利·詹姆斯小说的空间建构——以《一位女士的画像》和《美国人》为例[J].外国文学研究,2014(6).
[2](俄)巴赫金.小说的时间形式和时空体形式[M]//白春仁,晓河译.巴赫金全集(第3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3](美)约瑟夫·弗兰克,等.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M].秦林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3.
[4](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5]张均.柔弱者的哲学——《活着》、《许三观卖血记》阅读札记[J].文艺争鸣,2010(2).
[6]包亚明主编.现代性和空间的生产[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8.
[7]高小康.从审美文化研究到审美文化生态研究[J].学术研究,2010(1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2.
[9]柳鸣九主编.意识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46.
[10](英)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修订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
[11](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M].王兆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12]伍蠡甫,胡经之.西方文艺理论名著编选:中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49.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I207.42
引用信息:
[1]魏春春.次仁罗布的空间叙事论析[J].西藏研究,2015,No.154(06):113-120.
基金信息: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世纪《西藏文学》(2000—2011)意识形态的表达和诠释”(项目编号:13XZJC751001); 西藏民族大学“青年学人培育计划”“西藏新生代作家次仁罗布小说文化意蕴论析”(项目编号:MYQP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