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 04, 51-59
西藏中期村落共同体形态初探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196 | 1 | 7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摘要:
<正> 民主改革前的西藏,与庄园同时并存的是大量的村落。村落发展是不平衡的,它们处于不同时期。南方边境地区的居民某些聚落点,甚至还没有发展到村落阶段,某些则刚刚进入到居民聚居的村落阶段。至于牧区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的限制,生产力水平低下,出现聚居情况就更晚。但牧区以部落为中心的三五户组合的小聚居,或定点放牧,或流动游牧,则出现较早。某些已进入农牧参半的定居村落,仍以意为部落的“德”(?)称之。
Abstract:
参考文献
① 以部落含义的“德”称村落,在青海也存在.
② 刘忠:《西藏早期村落共同体初探》,西藏研究,1992年第1期.
③ 《藏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四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见166-212页.
④ 江巴悦西:《西藏噶厦政府与波密噶朗部落之间的纠纷》,1948年.林耀华、王辅仁:《波密简述》,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民族研究集刊,1955年内部编印。
⑤ 见注③ ,同辑第129-133页.
⑥ 见《波密地区情况》、《波密材料》,民族研究所图书馆藏.
⑦ 见格桑卓噶等编译,《铁虎清册》,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出版,第159-187页,从中可以见到则拉(即孜岗)宗的差岗变化.
⑧ 才刀家呷札出差具体情况,请参见注⑥ .
⑨ 有关外差情况,可参见《藏族社会历史调查》,第四辑中所列工布四宗有关资料,第77-81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
引用信息:
[1]刘忠.西藏中期村落共同体形态初探[J].西藏研究,1993(04):51-59.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