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6 | 17 | 7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正> 勤劳、勇敢的滇藏各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一直以非常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往来。早自新石器时代起,西藏(雅鲁藏布江流域和昌都地区)与云南(滇西北)就有了文化上的联系,到公元前十世纪左右,藏族先民已分布到了今云南藏区。近年来,人们运用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方法进一步研究了发掘于滇蜀一带及西藏一些地区的石棺葬古代文化,这一研究结果也表明,川、滇一带和西藏一些地区之间,
Abstract:① 汪宁生著《中国西南民族的历史与文化》第210页,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② 参见格勒《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中山大学出版社)第134页。发掘了西藏地区的石棺葬文化主要分布在昌都地区、拉萨澎波及雅鲁藏布江流域等地;发掘于川滇地区的石棺葬致分布在四川的阿坝州、甘孜州及凉山州木里以及云南迪庆州、丽江地区等地。
③ 见《西藏图考》卷五。
④ 《读史方舆纪要》卷一一三。
⑤ 《元史》卷六十一,地理志巨津州条。
⑥ 赵吕甫《<云南志>校释》卷六“云南城镇”条,1985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⑦ (清)倪蜕《滇云历年传》卷五第68至69页。
⑧ 见中旬县县志编纂委员会(1989年11月)《中旬县志资料汇编》(一)第113页:冯时可“丽江木氏六公传”一文。
⑨ 同⑥ 卷一。
⑩ 关于南诏兼并五诏的时间,据《滇云历年传》卷四第40页载。“元宗开元二十年(732) 皮罗阁并五诏”。南诏统治者实行父子联名制,见记者有细奴逻、逻盛、盛逻 皮、皮逻阁、阁逻凤、凤迦异、异牟寻、寻劝利等等.
(11) 见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1980年10月,北京民族出版社。
(12) 见藏文《贤者喜宴》(上)第293页,北京民族出版社;同见索南坚赞著,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第115页(87年西藏人民出版社)。
(13) 《贤者喜宴》第七品第18页;《西藏王臣记》第26页。
(14) 同⑥ 。
(15) 《藏族简史》第43页1986年2月,西藏人民出版社。
(16) 同(12) 见藏文《贤者喜宴》(上)第293至295页,刘立千译注《西藏王统记》第116页。吐蕃藏文书籍中出现的或(音译“姜”)是被藏学界公认的专指“南诏”的名词。然而,刘立千先生其译《西藏王统记》注566条却解释为:“江,曲水堆隆间一大家族,吐蕃时为千户”,对这一说法笔者认为是否正确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此刘先生之“江”即或的另一音译)。
(17) 据《资治通鉴》卷二三六唐纪,贞元十八年正月条载有吐蕃“大相兼东(?)五道节度使论莽热”则说明若干节度使统属于一大相管辖。
(18) 同⑧ 第161页;王崧《道光云南志钞》。
(19) (21) (唐)樊绰著《云南志》卷四。
(20) 同(11) 《文书》引《蛮书》所载。
(21) 同(19) 末卷。
(22) 同⑦ 卷四。
(23) 《资治通鉴》卷二三二,唐纪贞元三年九月条。
(24) 《旧唐书·韦皋传》。
(25) 同(23) ,贞元三年。
(26) 同上,贞元八年。
(27) 同(19) 卷三·六诏。
(28) 同⑦ ,卷四第48页。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
引用信息:
[1]冯智.吐蕃南诏神川铁桥[J].西藏研究,1992(02):26-34.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