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 | 7 | 13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在云南藏区的一个村庄——茨中村里,虽然村民的信仰不同、族属各异,但身份特征的悬殊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过多的不便,相反却能够和平共处、相互包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该村的"全面等价互惠"传统。也即是说,在异质文化如此突出的背景下,互惠机制的广泛存在与运作成为村落社会整合无碍的关键。
Abstract:sedrong Village is located in Dechen Tibetan region of Yunnan. Although people have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 and belongs to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the village,the different identity does not cause too much inconvenience to their daily life. On the contrary,people are able to coexist peacefully and tolerant each other. The major reasons of such peaceful coexist due largely to the tradition of comprehensive equivalent reciprocity in the village. Therefore the tradition of reciprocity mechanism and its widespread contribute to the peaceful coexist even in Tsedrong village where there is prominent heterogeneity.
[1][英]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M].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42.
[2]Johnson,Colleen Leahy.Gift Giving and Reciprocity Among the Japanese Americans in Honolulu[J].American Ethnologist,1974(2):306.
[3][法]列维·斯特劳斯.野性的思维[M].李幼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24.
[4]黄光国.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A]//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26—248.
[5][美]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程立显,刘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7.
[6]杨美惠.“温州模式”中的礼仪经济[J].学海,2009(3):21—31.
[7]Strathern,Andrew.The Rope of Mok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1:10.
[8]Raheji,G.G.The Poison in the Gift:Ritual,Prestation,and the Dominant Caste in a North Indian Villag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25—30.
[9][美]阎云翔.中国的孝敬与印度的檀施——非对称性礼物馈赠文化的人类学分析[A]//李铮,蒋忠新.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下).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789—800.
[10]朱文惠.佛教寺院与农牧村落共生关系:中国西南藏区社区研究[M].台北:唐山出版社,2002:80.
[11][美]威廉·J·古德.家庭[M].魏章玲,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75.
[12]Bourdieu Pierre.The Logic of Practice,Trans,Richard Nice[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166—187.
[13][美]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M].陆洋,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112—134.
[14][英]弗思.人文类型[M].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7.
[15][美]西敏司.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历史上的地位[M].王超,朱健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6.
[16]罗红光.不等价交换——围绕财富的劳动与消费[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104.
[17][美]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8.
[18]Seligman Adam B and Weller Robert P.Rethinking Pluralism:Ritual,Experience,and Ambiguity[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26.
[19]何显明.中国人的死亡心态[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3:188.
[20]顾希佳.社会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06.
[21][印度]阿玛蒂亚·森.身份与暴力——命运的幻想[M].李风华,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3.
(1)村民一致认为詹姆斯·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述故事的发生地就是茨中,一则与此几乎一模一样的故事在村子里广为流传。抗日战争期间,因物资转运的需要,从印度抵达昆明的飞机经常在滇西北上空来来往往。某一天,茨中天主教堂的管事依拉爵在从明永办事返回的途中遇见一位身负重伤的外国人。受伤的外国人自称是美国的一名高级军官,因飞机故障被迫跳伞着陆。由于伤势严重,依拉爵便把他带回茨中天主教堂休养。在养伤的一个多月里,他完全被茨中村多民族、宗教共处一隅的现象所折服,并留有相关的备忘录。之后,在教堂神父和村民的帮助下,这位军官与官方取得了联系,顺利回国。据村中老人讲述,上世纪80年代初,这位美国军官的家属一行10多人还特意远渡重洋来到茨中村向村民致谢,但由于当时“文革”刚过,村民担心因与国外有联系受牵连,便极力否认了此事。村民认为,这件事直接导致了他们与“香格里拉”的名号擦肩而过,是最大的遗憾。
(1)在上世纪80年代高架铁桥建成前,村内外的交通多赖溜索。据村中老人讲述,溜索用竹篾编制而成,碗口粗细,上有溜板。过溜时,人系于溜板之上,依靠惯性俯冲至对岸。有时因速度过快,来不及制动,容易发生撞岸致死的事故。1935年,民族学者陶云逵赴独龙江考察途中路过茨中村,看到溜索时,不免“忧形于色”“忐忑不宁”,最终在当地人的“带溜”下才顺利到达对岸。参见陶云逵:《俅江纪程》,载《陶云逵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年版,第60页。
(2)缘于宗教观念的影响,藏族民众多以生育为不洁,过去妇女产子多在牛棚马圈之中,连最基本的卫生条件都不能满足。而且,藏族民众多迷信鬼神,孩子生病首选打卦念经,因此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3)海拔高度对人口死亡率,特别是婴儿死亡率有着明显的影响。据相关专家研究发现,海拔从2000米左右上升到3000米左右,婴儿死亡率可增高16.34个千分点,由3000米左右升高至4000米以上,婴儿死亡率激增至68.89个千分点。
(1)民族学者李星星指出,在藏彝走廊中有一条“猪膘文化带”,其范围上至岷江流域,中至大渡河流域,下至雅砻江、金沙江流域,并断定在这条文化带西侧的藏族没有使用猪肉和制作猪膘的习惯。然而,根据笔者的实地调查,情况并不是李氏所说的那样:不仅位于澜沧江流域的藏区有这样的习惯,甚至怒江流域的怒族、傈僳族和独龙族也都有这方面的传统,傈僳族的《祭天》经文即是最直接的证据。参见《傈僳族祭祀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6-49页。
(1)笔者在茨中村田野作业时所寄宿的房东,其膝下有一儿一女,女孩22岁,在当地的一所小学做校医。调研期间,村民都调侃笔者,劝笔者入赘女房东家。尤其是村中一老人,几次要代笔者向房东讨要媳妇,但都被笔者拦下来。由于笔者蹲点时间较长,田野调查末期,还真有村民认为笔者本就是来上门的。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C954
引用信息:
[1]王晓.异质型村庄共同体何以维系——一个滇西北民族村寨的互惠实践研究[J].西藏研究,2017,No.163(03):78-85.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