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0 | 12 | 93 |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古籍版本是指古籍在生产、递藏过中形成的不同印本之间的异本特点。雕印刷技术在藏文书籍制造中使用后,以长条式,梵夹装为主,同时流行了经折装、蝴蝶装、线装书等。版式行款也从无版框起,插图、边栏、界线、明目等形式日趋统一、版面标准化,时代的变迁和区域的特点非常鲜明。乌金字体书写的标准化也为藏文古籍印本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乌金苏通、萨钦、萨琼相继在藏文雕版时受青睐,字体固定、校勘粗细,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文古籍版本形式。
Abstract:The ancient book version refers to the characteritstics of various copies of ancient books that were formed in the process of production,spreading and collecting.After the woddblock printing technology was appli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Tibetan books,the long strip Chinese pothi ttyle mainly dominated,at the same time concertina binding,butterfly binding,stitched binding and so on were also popular.Starting from non-layout,gradually illustrations,sidebars,boundary-lines,catalogues and others increasingly formed the unified and standard lagout,the features of changing time and locality were obrious.The standardization of Dbu-can calligraphic style signiflcant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Tibetan book printing.Dbu-can-sug-thung,gsar-chen and gsar-chung were sequentially favored at the time of later period of Tibetan history.
[1]东噶·洛桑赤列.东噶藏学大辞典[Z].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3.
[2]史金波.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印刷初探[C]//祁庆富.民族文化遗产(第1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黄奋生.藏族史略[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9:169.
[4]得荣·泽让邓珠.藏族通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636.
[5]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320.
[6]张润平,苏航,罗癤.西天佛子源流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7]先巴,周毛.藏文古籍整理与研究综述[C]//中国民族图书馆.中国少数民族文字古籍整理与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11:455.
[8]国立历史博物馆编译小组译.丝路上消失的王国——西夏黑水城的佛教艺术[M].台北:国立历史博物馆,1996.
[9]杜泽逊.文献学概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1:33.
[10]杰当西饶江措.藏文典籍目录学的源流与分类研究[M]//包和平.中国民族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6:463.
[11]西热桑布.藏文“元版”考[J].中国藏学,2009(1).
[12]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13]李致忠.中国书籍史[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0:94。
(1)吐蕃三大目录,即《丹噶目录》《旁塘目录》《钦埔目录》。
(1)据可靠的年代记载和考证均在1284-1351年间刊印。参见西热桑布《藏文“元版”考》,载《中国藏学》(藏文版)2009年第1期。
(2)《郭让巴索朗森格文集》德格刻本"字函。
(3)莫高窟北区第59窟出土,藏于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
(4)《西天佛子源流录》,全称《金刚乘起信庄严宝鬘西天佛子源流录》,全书共七品,刊印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是明代著名藏族高僧班丹扎释的传记,详细记载了其身世和主要经历。《西天佛子源流录》原系藏文本,“■”。参见张润平,苏航:《罗癤编著.西天佛子源流录-文献与初步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5)意大利帕尔马中国艺术博物馆藏有一批经折装藏文印本,据跋文此印本由法师贝丹嘉措(即《西天佛子源流录》中大宗师班丹坚错)主持,藏汉人士合作“刻板监督师父嘎玛拉、王僧以及郑僧二者及具进顿悦坚赞”,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阳火鼠年七月十五日于山西太原府善为刊印”。参见萨尔吉《意大利帕尔马中国艺术博物馆所藏藏文木刻本佛经》,载《中国藏学》2008年第4期,第247-248页。
(6)布达拉宫、色拉寺各存一套,前者系大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赐萨迦法王贡噶扎西,文革期间移至布达拉宫;后者是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赐给宗喀巴大师的弟子释迦也失(大慈法王,通称祥青曲杰,色拉寺创建人)。本世纪初,又在甘肃拉卜楞寺发现一套永乐版《甘珠尔》。
(7)1608年,云南丽江府土司索南热丹延聘第六世噶玛巴红帽系活佛曲吉旺秋前来主持编纂的,以蔡巴《甘珠尔》抄本为底本始刻。后因战火丽江版《甘珠尔》迁运到理塘寺成书印刷,故又称理塘版,历时15年雕刻完成。拉萨大昭寺藏有索南热丹奉献给该寺的《甘珠尔》朱印版共108卷。参见杨福泉:《纳西族与藏族历史关系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1)参见《甘丹寺藏版录》《布达拉宫雪藏版录》《拉卜楞寺藏版录》《噶丹若杰楞藏版录》《格德寺藏版录》《达仓格德(朗姆寺)藏版录》《德庆楞珠郎寺(阿金斯克佛教学院)藏版录》等,中国民族图书馆藏。
(2)阿金斯克佛教学院,位于俄罗斯联邦阿加布里亚特境内,藏文原名德庆楞珠寺(■)。
(3)参见法称:《释量论偈品》,德庆楞珠郎寺刻本,294叶,阿金斯克佛教学院藏。另参见《德庆楞珠郎寺藏版录》。
(4)《八千颂》《药师琉璃光七佛本颂愿功德经》,前者每页10行,353叶;后者123叶。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藏。
(5)北京藏文印本起于元代,兴于清代。清代北京除了嵩祝寺、雍和宫以外,还有安定门外普静禅林寺、护国寺、白塔寺等地有少量的刊本。北京地区藏文印本版框比例,嵩祝寺和雍和宫刊本与藏区刊本基本一致。因此,在本段落内所谓的“北京刊本”专指嵩祝寺和雍和宫刊本为主,不包括其他零星印本。
(6)炳灵寺,藏语的音译,藏文全称“■”,意即“十万弥勒佛州”,位于永靖县西北20余里的寺沟峡内。
(7)《般若二万颂后部》,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炳灵寺刻本,每叶8行,共408叶,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8)拜央译,噶瓦拜则校订《贤劫经》,藏历土猴年(1788年或1848年)7月刻本,每叶8行,共420叶,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1)益西德译《陀罗尼集》前部、后部,清刻本,每叶7行,共440叶,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2)德隆寺,全称“德隆噶丹曲培楞寺”,藏文“■”。无从考证其位置,但本印本题记载“雍正登基第八年(1730年),藏历铁狗年四月十一日始刻,八月八日完成于德隆噶丹曲培楞寺。”该书版面特点类似内地藏文刻本,藏区刻本中很难见得有中原历史纪年。
(3)《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清雍正八年(1729年)德隆噶丹曲培楞寺刻本,每叶8行,共380叶,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4)普静禅林,又名黄寺,位于北京在安定门外镶黄旗教场北。据清代《日下旧闻考》记载,东黄寺是顺治八年(1651年)在普静禅林的旧址“奉敕”兴建的。藏文印本《药师经》题记载“大清康熙岁次丙辰年孟夏朔日安定门外普静禅林内喇嘛虔造药师经。”可见清康熙仍沿用普静禅林。
(5)《五守护神大乘经》,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刻本,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文献信息中心藏。
(6)参见布顿仁钦:《财宝天王经》,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后寺大喇嘛达尔韩班智达印造,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7)西藏拉萨市城关米如寺藏有一部《贤行愿品》藏文印本,1叶双面,半叶16行,内容完整,属非常罕见。其版本、字体等方面断定15-16世纪刻本,研究价值极高。
(8)噶藏次称编《藏文启蒙读本》,布达拉宫刻本,拉萨市城关区卫林寺藏。
(9)详·也协德等译《七佛如来本愿功德经》,元刻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重印本,国家图书馆藏。
(10)仁钦桑布译《圣妙吉祥真实名经》,明永乐九年(1411年)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11)《文殊智慧有情胜义名》等诵,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七月山西太原府善为刊印,意大利帕尔马中国艺术博物馆藏,编号:cna0815-8。
(1)《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朱印本,国家图书馆藏。
(2)《度母赞与大白伞盖经》,清乾隆年间蒙古呼和浩特刻本,大连民族学院图书馆藏。
(3)理塘版《甘珠尔》,1609-1623年间,丽江土司索南热丹资助,在杰塘(中甸)康司寺噶玛噶举派红帽系法王第六世夏玛巴却吉旺秋主持刊刻。却吉旺秋为《甘珠尔》编写《降萨塘国造理塘大寺藏佛说甘珠尔宝目录》和后记。因在经版中有“木氏丽江”字样,也把这部经板称丽江版《甘珠尔》。1674年,中甸、德钦、维西等地发生噶举派反抗,康司寺被毁,印版及印本运至理塘寺。这套《甘珠尔》仅存两套,分藏于哲蚌寺和大昭寺,均为朱印本,经折装,全书108函,以校刊精湛,又是藏区第一套刻板而闻名。
(4)《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年刻印,北京市房山县云居寺文物保管所藏。2011年笔者在云居寺文物保管所展览大厅有幸瞻仰到其题记复制件。
(5)罗昭:《藏汉合璧〈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考略》,载《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4期。《宝集偈》由明朝西天佛子大国师班丹扎释巴藏卜译成。
(1)吐蕃时期书写典籍七重标号:字间标号,使拼写免于混淆;句读标号,使词句免于混淆;章节标号,使文义免于混乱;分卷标号,使颂偈免于混乱;卷目标号,使书册免于混乱;边框标线,使页面两边对齐;名签标号或函头标签,使函卷免于混乱。
(2)法藏敦煌藏文文献PT.0283《会供坛城仪轨续及次第》,卷装,此书画有规范的竖细界线,属罕见。
(3)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明代刻本,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管理处藏。
(4)博东·却勒朗杰:《四续部总建立论》,1468年西藏雅卓娜嘎宫刻,中国民族图书馆藏。
(5)宗喀巴:《瑜伽自在枳布师传薄伽梵上乐轮之身灌顶仪轨》,明代刻本,中国民族图书馆藏。
(6)陈那著,居士桑嘉译《集量论》,明拉萨(则唐)刻本,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7)古印度狮子贤著,噶瓦拜则译《善说教理之海》,明代刻本,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8)《至尊慈氏弥勒菩萨传经藏摘集》,洛扎罗沃寺刻本,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9)多罗那他:《作怖金刚源流》,清初刻本,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10)邦译师洛哲登巴译《申明积分论》,拉卜楞刻本,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藏。
(11)藏区主要有布达拉、色拉寺、甘丹寺、扎西楞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达仓郎木寺、扎西曲寺;蒙古地区主要有库伦、黄泉寺、德庆楞珠寺(阿金斯克佛教学院)等。
(12)《扎巴谢珠文集》,清卓尼印经院刻本,中国民族图书馆藏。
(13)《莲花生传》,清道光六年卓尼寺印经院刻本,私人藏(青海省地方志编委会办公室谢佐)。
(14)《多罗那他衮噶娘波文集》,清达丹彭措林寺刻本,中国民族图书馆藏。
(1)1958年春,在于道泉先生的策划和主持下,选派佟锦华先生到德格印经院购买古籍,共购得3套,分藏于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和民族文化宫图书馆。后经民族文化宫藏整理共有624函,纸张统一用内地宣纸。资料来源于中国民族图书馆馆藏藏文古籍账本。
(2)八邦寺藏印板在“文革”期间损失惨重,工作组住进八邦寺,推到板架印板散乱无序,以防藏匿,又印板当柴烧。但阿白扎泽等普通百姓将《司都文集》《贡珠云丹嘉措文集》《白若白杂》等部分印板藏匿10余年,后无偿交回八邦寺。参见张公瑾,黄建明主编《中国民族古籍研究60年》,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页。
(3)《格萨尔地狱大圆满》,江达瓦拉寺刻本,西北民族学院图书馆藏。
(4)黑水城出土藏文文献中有长条式梵夹装一部,从公开的第一页书影看其为四周四边线,界线为双栏竖线。但光靠一张书影无法诠释全书的版面风格和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藏文印本的版面风格。
(5)巴窝祖拉陈瓦:《贤者喜宴——吐蕃史》,16世纪中期山南洛札宗拉垅寺刻本,中国民族图书馆藏。
(1)赵玄朗,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位财神。
(2)古代汉文佛经用千字文编次,但清代北京版藏文印本卷标汉文字母,学界认为题名关键“字”,或序号等。
(1)《时轮摄略经》,1293年元成宗时期由邬坚巴大师在元大都刊印,179叶,首叶为朱印,两边有两尊佛像图,西藏协客尔(byemkhar)寺藏。
(2)《庄严经论》《中观根本经》《阿毗达磨集论》《量抉择量》等,1299年由卜鲁罕皇后资助元大都白塔寺刊印,首叶有两尊佛像图。《阿毗达磨集论》,哲蚌寺乃久拉康(十明神殿)藏。
(3)《甘露要义八支秘密诀窍续(四部医典)》,1311年元大都刊印,首叶有两尊佛像图,哲蚌寺乃久拉康藏。
(4)《时轮摄略经》《时轮经·无垢光广释》《时轮经·无垢光略义》等,1351年公哥儿监藏班藏卜帝师之意由元顺帝妥欢帖木儿资助刊印,首叶有两尊佛像图。哲蚌寺乃久拉康藏。
(5)《瑜伽自在枳布师传薄伽梵上乐轮之身灌顶仪轨》,宗喀巴著,15世纪刻本,18叶。首叶左右精刻有宗喀巴与佛子更噶桑布像,格外特别。书后题记中明确写有参加雕版的刻工姓名。刻字均整,具有左右双边,上下无边。中国民族图书馆藏。
(6)《四续部总建立》,博东·却勒朗杰著,明成化四年戊子(1468年)雅卓娜嘎宫刻本,521叶。每卷首叶、每函未叶左右精刻博东·却勒朗杰、金刚亥母、萨迦智巴坚参、宝帐怙主等十二幅佛像。中国民族图书馆藏。
(7)克珠·格勒白桑:《宗喀巴大师传信仰入门》,明刻本,拉萨市政协文史民宗法制委员会藏。
(8)珀东·却勒朗杰:《瑜伽四续概论》,明刻本,西藏自治区色拉寺藏。
(9)珀东·却勒朗杰:《吉祥真实心要法本明鉴》,明刻本,西藏自治区色拉寺藏。
(10)宗喀巴·洛桑扎巴:《菩提道密宗次第广论》,明刻本,西藏自治区图书馆藏。
(11)噶瓦白杂等译《入菩萨行》,明抄本,西藏自治区博物馆藏。
(1)每个字母第一笔是横的,字母排列时,字母的上端第一笔必须在一条直线上,故此得名。
(2)西藏山南达波寺印本中大量引用缩写,节约成本,却没有一定的缩写知识基础,翻阅是个很大的麻烦,故推广不易,未能普及。
(1)《般若波罗蜜多八千颂》,梵架装,每页7行,西藏自治区乃东县雯乡吉如拉康藏。
(2)《大般若波罗蜜千颂》,明写本,梵架装,每叶8行,西藏大学图书馆藏。
(3)《五守护神大乘经》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刻本,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文献信息中心藏。
(4)贡布加:《汉区佛教源流记》,清乾隆年间北京刻本,中国民族图书馆藏。
(5)章嘉洛桑丹巴:《秘诀医典补遗难点注疏》,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北京刻本,内蒙古牧民私人收藏。
(6)第司桑杰嘉措:《秘诀医典补遗》,晚清北京刻本,内蒙古牧民私人收藏。另清雍正十年(1732年)北京嵩祝寺《秘诀医典补遗》刊刻过,中国民族图书馆、国家图书馆均藏有其印本。
(7)宗喀巴:《菩提道次第广论》,明代刻本,西藏自治区罗布林卡管理处藏。
(8)博东·却勒朗杰:《四续部总建立论》,1468年西藏雅卓娜嘎宫刻,中国民族图书馆藏。
(9)宗喀巴:《瑜伽自在枳布师传薄伽梵上乐轮之身灌顶仪轨》,明代刻本,中国民族图书馆藏。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G255.1
引用信息:
[1]先巴.藏文古籍版本研究——以藏文古籍印本为中心[J].西藏研究,2016,No.157(03):99-110+2+121.
基金信息: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首都藏文全集类‘目录加持速降’翻译校勘研究”(项目批准号:11CYY056)阶段性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