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7 | 8 | 11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正> 新传:是岁,赞普乞黎苏笼腊赞死,子挲悉笼腊赞嗣,遣使修好,诏京兆少尹崔光远持节赍册吊祠。旧传:天宝十四载,赞普乞黎苏笼猎赞死,大臣立其子婆悉笼猎赞为主,复为赞普。玄宗遣京兆少尹崔光远兼御史中丞,持节赍国信册命吊祭之。通典、通鉴,云卒于天宝十五载(755),全唐文999《吐蕃赞普弃隶蹜赞》载为天宝十年(751)。据《恩兰·达札鲁恭功纪碑》和文书,公元754年,赞普被朝臣末·东则布和朗迈色毒死。同两传吻合,而通典、通鉴、全唐文俱误。挲悉笼腊赞,
Abstract:(1) 笺证,同条。即王忠:《新唐书吐蕃传笺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58年版,北京。以下各赞普人名对音均参考笺证,略去不引。
(2) 按文书(即王尧、陈践译注:《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民族出版社,1980年,北京。)此为第25代赞普;按MTPB(即《花鬘》,又名《奈巴班智达传》,札巴麦朗木罗追著,1988年,慕尼黑。)和GRML(即《王统世系明鉴》,萨迦·索南坚赞著,民族出版社,1981年,北京),则为第26代;按BTCB(即《布顿佛教史》,布顿·仁钦朱著,中国藏学出版社,88年,北京),则缺载。本补证余下各代赞普依上二诸史所载各自类推便知,不一一加注。DUGP(即《德乌宗教源流》广本,德马贤者著,西藏社科院藏文古籍出版社编,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拉萨)、DUCB(即《德乌宗教源流》简本,德乌觉色著,西藏人民出版社,87年,拉萨)、KPGT(即《贤者喜宴》,拔卧·祖拉陈哇,民族出版社,1986年,北京)和DTNP(即《青史》,桂·雄奴伯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年,成都)及DTGB(即《西藏王臣记》,五世达赖著,民族出版社,1985年,北京)等藏史均载 该赞普为第27代赞普,从之。
(3) DUGP.p249。
(4) KPGT:p166。.
(5) LSDZ(即《嘉言宝库》,夏札·扎西坚赞著.民族出版社,1985年,北京)P201-202。
(6) 同注(5) 。
(7) MTPB:P5a4。
(8) 对译为尚绮立热贪通,见《吐蕃金石录》p17,王尧编著,文物出版社,1982年,北京。余下简称《金石录》。
(9) 对译为没卢尚·楼勃藏他谱赞,见金石录p20。
(10) DUCB:P105。
(11) LDGR(即《拉达克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拉萨)。P30.
(12) DUGP:P250;KPGT作;文书作。
(13) KPCT:P169。该赞普大相,诸书似无载。按乃东赞子钦陵,松赞、芒松、贞松三代宰相,疑此载有误。
(14) LDGR:p30-31。
(15) 为复辅音,由两个汉字对译,其例颇多。唐蕃会盟碑中对译绮立;对译为矩立……。
(16) DUGP:p250;KPGT作;文书作。
(17) DUGP:p250-251。
(18) 同(17)
(19) 详见DUCB:p107。
(20) 详见文书p50-53。
(21) 同(20) 。
(22) 同(19) 。
(23) KPGT:P171。
(24) 同(23) 。
(25) LDGR:p31。
(26) (27) (28) 详见文书p54-61。
(29) DUGP:p252;LDGR:p31。
(30) 乌瑞:《吐蕃历史地名聂尼塔波考释》文中考证出其正确写法应为,地望可以溯源至十五世纪塔拉岗波寺院附近地方。参见拙译本,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七辑,待刊。
(31) 文书,详见p54-66。
(32) KPGT:P171。
(33) DUCB:p108。
(34) MTPB:P3b5;另见KPGT。
(35) MTPB:P5b4-5。
(36) 参见笺证,前引同条。
(37) KPGT和BTCB云其生于阴火牛年(617) ,《白史》主张此说;另见蒲文成:《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生卒年考(一)》,《西藏研究》83年4期。后之历代赞普生翠年亦参照过上文(二)、(三),不再注引。另有几说:DTNP主张乙丑(569) 年;王沂暖;《松赞干布的生卒年与享年》,《西北民族学院》学报80年1期考证出公元593年生。
(38) 详见DUGP:p253;DUCB:p109。
(39) 详见文书p15;61-64;74-79。
(40) 文书p62作,即。p48、 46云其收复苏毗,而p26云迨父王驾崩,即生异心,乃获罪谴。前后牴牾,疑其一,P26误。二、娘氏获罪在其收复苏毗后。
(41) 文书p15。
(42) 千户具体划分详见DUGP:P258-261;KPGT:P185-188。
(43) 详见DUGP:p256;KTDN[即《五部遗教》,民族出版社,86年,北京]:p185。KTDN所载苏毗、象雄各十三米岱原文为东岱。从上下文推之应为米岱,或疑它误。
(44) LSDZ:p 200。参见王尧、陈观胜译文《苯教史--嘉言宝库》,载《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第二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拉萨,p248。
(45) F.W.Thomase: Tibetan Literary Texts and Documents Concering Chinese Turkestan, London Ⅱ, p8-16.
(46) 藏文书名为,西藏人民出版社,88年3月,拉萨,p227。
(47) KPGT:p212。
(48) DUCB:p117。
(49) DUGP:p276、 298。
(50) KPGT:p245。
(51) DUGP:p299;DUCB:p118。同时参见MTPB:p6a。
(52) 文书p16。
(53) KPGT:p188。
(54) DUGP:p273;KPGT:p188-189。
(55) 文书p15-17。
(56) 册府995交侵。
(57) 文书p16-17。
(58) 文书p18-19。
(59) 文书p20。
(60) 文书p18;DUCB:p119;DUGP:p2990
(61) 简牍即王尧、陈践编著之《吐蕃简牍综录》,文物出版社,84年,北京,详见160至171号木简。
(62) 详见通鉴延载二年条。
(63) DUCB:p119。
(64) 文书p19-20,文书p216《名物疏证》考证出“道孚城堡,在今甘孜藏族自治州境”。疑今道孚县。
(65) 文书p24。
(66) 文书p68。
(67) 文书p22-23。
(68) 文书p23。
(69) 文书p21。
(70) 详见文书p22-23。
(71) 文书p68。
(72) 文书p24。
(73) DUGP:p300;DUCB:p119。
(74) 文书P24。
(75) 参见南喀诺布(Namkhai-Norbu):The Necklace of Gzi,A Cultural History of Tibet.Dharamsala,81年。
(76) 文书P27。
(77) 文书,详见P29、 23、 33、 34、 35。
(78) 文书P68-69。
(79) 见孙太初:《云南古代石刻丛考》,文物出版社,北京,P47-48.
(80) 文书P68-69。
(81) 文书P27-36。
(82) DUCB:P120。
(83) 文书P25-36。
(84) DUGP:P300。
(85) DUGP:P300;DUCB:P119。
(86) PMKT(即《莲花遗教》)四川民族出版社,87年,成都,P340.
(87) 文书P26。
(88) YLCB、DTKD等云尼雅墀桑扬顿因拉文未娶其女而将王子杀死。如从文书,710年公主至蕃,墀德祖赞方6岁,而拉文尚未出生。待考。
(89) 文书P26。
(90) 文书P99。
(91) 文书P25。
(92) 册府797和亲二。
(93) 文书P37;金石录P84。
(94) DUCB;P121;文书P35。
(95) 文书,P73。
(96) 文书,P38、 40。
(97) 文书,详见P73-74。
(98) 文书,P73。
(99) KPGT载为。和通。为书面语,为口语,乃为爆破音,连读 音变之故。参见拙文《吐蕃名相恩兰·达札鲁恭生平考》,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88年第四期。
(100) 详见金石录,P84;文书P40。
(101) 转引马德《吐蕃统治敦煌初期的几个问题》,《敦煌研究》,87年1期。
(102) 见王尧、陈践编著《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88年,成都,P46。
(103) 同(102) ,P44。
(104) 山口瑞凤:《吐蕃支配敦煌时代》。许明银译,载《边政研究年报》第13期,P257-258。
(105) 关于敦埕寺户制度,鉴于内容庞杂,只言片语难在有限篇幅中说清,请参见姜伯勤专著《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中华书局,87年,北京。该出处参见P32-33。
(106) KPGT:P362等。
(107) KPGT:P377-378;362;403-404。
(108) 诸藏史均载禅宗败北,摩诃衍被驱出吐蕃。有待进一步探讨。
(109) 详见KTDN:P118-119。原文载于庆云牟笛赞普世,从内容及综合汉藏文史籍观之,应为墀松德赞世事。
(110) DUCB:P132;MTPB:P6a;DTKP:P89,而DUGP:P359主张59岁说。
(111) DUCB:P133;DUGP:P358;KPGT:P404载有四子,长子云牟墀赞普,GRML亦载有四子。
(112) DUGP:P358;MTPB:P6a;KPGT:P404;GRML:P223。
(113) KPGT,详见P404-405。
(114) DUGP:P 359;DUCB:P133;MTPB:P6a;KPGT:P404。而GBYT[即《汉藏史集》,班觉桑布著,四川民族出版社,85年,成都]P200作“阴木龙年”。
(115) 金石录,P116。
(116) KPGT:P412。有关钵阐布,请参见前引拙文《两唐书吐蕃传吐蕃政治制度补证》最后一条。
(117) 金石录,P149。
(118) 转引黄颢《贤者喜宴》译注40,《西藏民族学院学报》83年4期。另,文中所引KPGT史料,均参见黄先生译文。而KPGT和GRML等载文字厘定为墀德祖赞时期。
(119) DUCB:P133;DUGP:P359;KPGT:P413。而MTPB:P6a云为阴火鸡年卒。
(120) DUGP,P359;DUCB:P133-134。
(121) DUGP:P359;DUCB:P134而GBYT:P202无白伦杰拉伦之载,而代之应没卢墀松然夏。
(122) DTMP,即《红史》,葵巴·贡嘎多杰著,民族出版社,81年,北京。
(123) 金石录:P1-44。
(124) KPGT:P415;GRML:P232。
(125) DUCB:P135。
(126) DTKP,即《白史》根敦群佩著,P72。
(127) DUCB:P137;DUGP:P364。
(128) KPGT:P419。
(129) MTPB:P6a;DUGP:P362云“子年四十一岁薨于丹喀尔,即843年;DUCB:P117载为“羊年”即838年薨。
(130) KPGT:P425。
(131) 文书,DUGP、DUCB均记为其兄。
(132) DUGP:P364;DUCB:P137;KPGT载为阴水羊年,长可黎可足三岁。
(133) KPGT:P430;而DUCB:P134云其执政二年零九个月。诸藏史多载一年零九个月。
(134) 所引写卷出自于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巴黎伯希和敦煌古藏文写卷缩微胶片。
(135) 笺证,P147。
(136) DUGP:P364。
(137) KPGT:P430;GRML:P237。
(138) 属于舌根摩擦浊音,接近零声母;而藏语亦如是。在藏语中,属于零声母,清音,高调,而则低调,属于浊音。按藏语声调从清浊音而来,故严格而言,非零声母,但又接近零声母。故与零声母“胡”字完全能对上。
(139) DUGP:P370;DUCB:P141。
(140) KPGT:P431。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
引用信息:
[1]熊文彬.两唐书吐蕃传赞普世系及其政绩补证(下)[J].西藏研究,1990(04):34-44.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