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3 | 37 | 21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文章对近年学术界提出的“康巴学”这一新的学术概念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对康区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特点作了分析讨论,认为“康巴学”的提出有深刻的学术与现实背景,是藏学研究不断深入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是以康巴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为依据和基础,也反映了人们对康巴研究价值的认同度的提高及当前康巴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文章认为,“康巴学”的提出富于启示性和建设性,它不但不会削弱藏学,反而会丰富和扩展藏学研究的领域与层次。故有关“康巴学”概念及相关问题,值得学术界进一步开展讨论。
Abstract:This essay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Kham-pa study" that has been put forward by the academic field and the related issues. It analyzes the unique natural and humane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iders that the advance of “Kham-pa study" has a profound academic and realistic background. It is the result of certain period of Tibetan study development. With the uniqu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ocal culture as its basis and foundation, it reflects people's identification level of the value of Kham-pa study that has been raised and the realistic need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y development in Kham-pa areas. This essay considers the advance of “Kham-pa study " is full of inspiration and is constructive. It will not make Tibetan study weaker, but make it more rich and will develop the field and levels of Tibetan study. Thus, the concept of “Kham-pa study" and the related issues are worthwhile for the academia to make further discussions.
[2]《贤者喜宴》记藏地最早的地域划分是:“上阿里三围,中卫藏四茹,下朵康六岗”。“四茹”为吐蕃时代政治组织名称,可见当地已有“康”的称谓。
[3]更敦群培:《白史》记:“总合之东方地区……所言康者,系指其边地,如边属小国‘康吉贾阵’((?))也”。参见《更敦群培文集精要》,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30页。
[4]如近年出版的有关康区的著作和杂志,即有《在康巴》、(康巴历史与文化》和《康巴文苑》等,这里“康巴”一词的含义显然已是指称康区之地域。
[5]2004年为“康巴名人论坛”所出的论文集即取名为《横断山民族文化走廊》,这一名称很能反映康区地理环境之特点。能见泽波、格勒主编《橫断山民族文化走廊——康巴文化名人论坛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版。
[1]本世纪初,戴烈斯勒(F.Delisle)、杜纳尔(W.Turner)、莫仁德(Morant)三位外国人类学者曾先后对60多个藏族人头颅进行过测量和研究,根据测量结果,他们把藏人划分为两种不同的体质类型:藏A型和藏B型。藏A型又称“僧侣型”,其特点是短头型、面孔宽、身材较矮小;藏B型又称“武士型”或“康区型”,其特点是长头型,面孔相对窄、身材较为高大。并认为康区即今天的横断山脉地区是藏B型的故乡,藏A型则以卫藏地区为代表。此研究结果与藏族的实际情况相符。即便在今天,康巴人的体格也普遍较卫藏人要高大。参见[意大利]古瑟普.詹纳《西藏拉萨出土的古人类遗骸》,杨元芳,陈宗祥译,载《中国藏学》1990年第4期。
[1]此情形正如格勒所言:“在康定、巴塘一带,一个家庭就享受着汉、藏两种文化交汇的日常生活,他们既过藏历春节、也过汉族的中秋节,既讲汉语,又讲藏语,即供佛像,又贴对联,即吃大米、蔬菜,又吃糌粑、牛肉,既穿藏装,又穿汉装、西装,即相信山神、信仰来世,又相信市场、信仰金钱,即崇拜大慈大悲的佛教精神,又崇尚能文能武的英雄精神。”见格勒《略论康巴人与康巴文化的特点》,载泽波、格勒主编《横断山民族文化走廊———康巴文化名人论坛文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95[1]考察范围很大一部分在康巴地区,其考察成果如《滇藏高原考察报告》、《雅砻江上游考察报告》、《雅砻江下游考察报告》等也多属康巴研究。
[1]智巴丹.贡却乎丹巴绕吉.安多政教史[M].吴均等译,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5.
[2]夏格巴.西藏政治史[M].李有义译,油印本.
[3]刘立千译注.续藏史鉴[Z].成都:华西大学,1945.
[4]石硕.《格萨尔》英雄史诗与康巴文化精神[J].西藏研究,2004,(4).
[5]石硕.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J].西藏研究,2002,(4).
[6]康区藏族的形成及多元化特点[A].韩国江南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人文科学论集[C]:总第13集.2004:293~302.
[7]任新建.康巴文化的特点与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A].泽波,格勒主编.横断山民族文化走廊———康巴文化名人论坛文集[C].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96.
[8]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M];隋书.女国传[M];旧唐书.东女国传[M].
[9]费孝通.关于我国的民族识别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1980,(1).
[10]黄布凡.川西藏区的语言关系[J].中国藏学,1988,(3).
[11]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M].
[12]任新建.康巴文化的特点与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A].泽波,格勒主编.横断山民族文化走廊———康巴文化名人论坛文集[C].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111.
[13]格勒.略论康巴人与康巴文化的特点[A].泽波,格勒主编.横断山民族文化走廊———康巴文化名人论坛文集[C].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7.
[14]任新建.康巴文化的特点与形成的历史地理背景[A].泽波,格勒主编.横断山民族文化走廊———康巴文化名人论坛文集[C].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94.
[15]石硕主编.藏彝走廊:历史与文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2.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K28
引用信息:
[1]石硕.关于“康巴学”概念的提出及相关问题——兼论康巴文化的特点、内涵与研究价值[J].西藏研究,2006(03):91-96.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