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0 | 0 | 58 |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藏餐饮经济是藏族流动人口在城市社会中的主要经济行为之一。作为藏族文化符号的重要载体,藏餐饮不仅是探究藏族社会和经济关系的主要形式,其变迁更是藏族流动人口城市化的重要表象之一。成都武侯祠藏餐饮在城市现代化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以家族经营为核心、以藏族流动人口消费为主并不断扩展至城市其他群体的特色经济。同时,城市多元环境使其在保留藏餐饮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与城市其他群体的交往互动中努力融入主流社会,成为成都餐饮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探究藏餐饮及藏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和城市化,对于理解新时代我国城市民族关系、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The Tibetan food service represents one of the primary economic activities of the floating Tibetan population in urban society. As a significant carrier of Tibetan cultural symbols,Tibetan cuisine serves as a key medium for examining Tibetan soci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hips,and its transformation also represent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mong the floating Tibetan popul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urban modernization,the Tibetan food service economy in Chengdu' s Wuhou area has developed into a distinctive economic sector characterized by family-based operations,primarily serving floating Tibetan populations while continuously expanding to other urban groups. Simultaneously,the diverse urban environment has enabled the preservation of Tibetan culinary culture while fostering innovation,as these establishments strive to integrate into mainstream society through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urban groups,becoming an indispensable component of Chengdu's food service economy. Examining the social integration and urbanization of Tibetan cuisine and the floating Tibetan population holds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urban ethnic relations in the new era,interactions and integration among ethnic groups,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1)参见张勇、窦存芳:《成都藏族流动人口的生活——一项关于社会支持的实证研究》,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21年,第20页。
(2)参见昂翁绒波:《“两栖”生活的塑造——关于成都市藏族移民群体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2020年。
(3)参见石硕、王志:《汉藏交往中的藏族居住与从业调查——基于成都藏族流动人口的适应性调查》,《中国藏学》2018年第2期,第88页。
(4)参见史映蕊:《藏族餐饮文化的都市化发展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2011年。
(5)参见徐君、滕昕:《都市藏餐厅的民族文化资本化运营——以成都阿热藏餐为例》,《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第98页。
(6)石硕、王志:《论天府文化的兼容特点——兼论成都在汉藏交流中的连接枢纽作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年第2期,第36页。
(7)参见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编:《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年,第656页。
(8)参见四川省统计局编:《四川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1年,第143页。
(9)参见四川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四川省统计局编:《四川省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上册)》,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第19页。
(10)参见晨迪:《成都流动人口将享受12项市民权益》,《成都日报》2010年8月20日,第7版。
(11)参见《调查显示越来越多藏族人喜欢内地定居》,http://www.scio.gov.cn/dfwx/gsdt/xz/202210/t20221022_608540.html,访问日期:2012年3月16日。
(12)参见四川省统计局编:《四川省人口普查年鉴2020(上册)》,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2年,第14页。
(13)参见徐君、滕昕:《都市藏餐厅的民族文化资本化运营——以成都阿热藏餐为例》,第95页。
(14)参见Trine Brox:《中国城市中藏族特色空间的形成——以成都武侯区藏族一条街为例》,龚浩群译,《华西边疆评论》第3辑,北京:民族出版社,2016年,第123页。
(15)访谈对象:佳宇光盘刻录老板,男,汉族,60岁左右;访谈时间:2023年8月14日。
(16)参见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03页。
(17)参见石硕、王志:《论天府文化的兼容特点——兼论成都在汉藏交流中的连接枢纽作用》,第37页。
(18)访谈对象:味妙藏餐老板,女,藏族,30岁左右;访谈时间:2023年8月11日。
(19)参见孙健、阿热:《大山里走出来的创业者》(二),http://www.tibet.cn/cn/rediscovery/201912/t20191206_6719591.html,访问日期:2024年11月16日。
(20)参见郎卡拉姆、嘎玛泽仁:《让藏餐保留“家的味道”》,https://zangdiyg.com/Home/Article/detail/id/23952.html,访问日期:2024年12月2日。
(21)访谈对象:味妙藏餐老板,女,藏族,30岁左右;访谈时间:2023年8月11日。
(22)访谈对象:拉萨扎西甜茶藏餐馆老板的弟弟,男,藏族,25岁左右;访谈时间:2023年8月12日。
(23)参见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9页。
(24)参见徐君、滕昕:《都市藏餐厅的民族文化资本化运营——以成都阿热藏餐为例》,第95页。
(25)访谈对象:RQ,男,藏族,30岁;访谈时间:2024年2月13日。
(26)参见“内地藏族流动人口研究”课题组:《从在内地的藏族流动人口状况看汉藏民族关系——以成都市藏族流动人口状况为例》,《中国藏学》2012年第2期,第10页。
(27)参见徐君、滕昕:《都市藏餐厅的民族文化资本化运营——以成都阿热藏餐为例》,第97页。
(28)参见冯敏:《成都市藏族经商流动人口对多元文化城市的贡献——对“民族用品一条街”的调查与思考》,《西藏研究》2005年第2期,第111—112页。
(29)访谈对象:拉萨甜茶藏餐馆的儿子,男,藏族,25岁左右;访谈时间:2023年8月19日。
(30)访谈对象:拉萨扎西甜茶藏餐馆老板的弟弟,男,藏族,25岁左右;访谈时间:2023年8月12日。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TS971;C95;C922
引用信息:
[1]徐百永,李雨忆.饮食人类学视域下成都藏族流动人口城市化研究[J].西藏研究,2025,No.210(01):1-15+155.
基金信息:
202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建构国家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1950—1965)”(项目编号:23BDJ089)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