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 emailalert searchbtn searchbox tablepage yinyongbenwen piczone journalimg journalInfo searchdiv qikanlogo popupnotification paper paperNew
2019, 03, No.175 41-57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五)
基金项目(Foundation):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新发现藏文史籍《王统日月宝串》翻译与研究”(项目编号:17XZJ011)阶段性成果
邮箱(Email):
DOI:
摘要:

《弟吴宗教源流》是约成书于12世纪的重要宗教史籍,藏文原名为《弟吴贤者所著印、藏教法源流详本》。本译文为《弟吴宗教源流》第五节"吐蕃佛教史"的第四部分有关赤松德赞父子的历史,主要讲述了赤松德赞、密法"十译""译法四说""八说"及迎请毗玛拉译师等内容。本次译文以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2010年12月第2次印刷)为蓝本,为藏文版的第285页至第319页的内容。

Abstract:

Lde'u Chronicle is an important Tibetan religious history text which was written in the 12 th century. The original name was mkhas ba ldea'u mdzad ba'i rgya bod chos 'byung rgyas ba( overall religious history of India and Tibet by Lde'u).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ranslation and annotate of the history of King Trisong Detsan and his prince. The text mainly describes on the King Trisong Detsan and Tantric translation text,such as Ten Translation of Tantrism,Four Translation,and Eight Translation of Tantrism. It is translated according to the version published by Tibet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in June 1987( reprint in December 2010),This part is translated from the first edition by Tibet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in June 1987,and second one in December,2010,and it corresponding to page 285-319 in the Tibetan version.

参考文献

(1)此处原文■应是■意为“汉甥和纳囊氏”,即意为:出现了争论赤松德赞究竟是“汉甥”还是“纳囊氏”这样的历史事件。

(2)赤松德赞认亲事件,多见于传统藏文史籍。但是根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记载,赤松德赞出生时汉妃已去世多年。

(3)韦·赛囊,也称巴·赛囊,一般认为是藏文史籍《拔协》的最初作者,是吐蕃赤松德赞时期重要大臣之一。其姓氏在各种藏文史料中写法不一。韦氏是吐蕃古老氏族之一,在5—6世纪吐蕃松赞干布父亲时期,韦氏就曾参与征服森波杰小王(历史上主要活动于拉萨河以北的彭波地区)的历史事件,为吐蕃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4)达热鲁贡,即恩兰·达扎路恭,出身于彭域(今林周县境)恩兰家族,是赤松德赞的一名重臣和统兵将领。763年与钦·杰斯秀定一起曾一度攻陷唐朝京师长安。由于对王室的忠诚和所立下的赫赫战功,赤松德赞特颁布命令,赏赐恩兰家族种种特权,声明该家族拥有的土地、百姓不受侵害,恩兰家族世世代代拥有卫茹禁卫军丁户的统辖权,此事见于拉萨雪碑文。根据敦煌古藏文文书P.T.1287记载,他继钦·杰斯秀定后出任大相,其后继任者为那囊尚·结赞拉囊,时间当在779年桑耶寺建成后。他任大相一职时间不长,可能只有2—3年,因为779年桑耶寺建成时钦·杰斯秀定还在大相之任内,而783年时他的继任者那囊尚·结赞拉囊已经以大相之名统领军政大事。唐史称那囊尚·结赞拉囊为尚结籤《拔协》各种写本中将恩兰·达扎路恭作为苯教的坚定捍卫者和虔诚的信徒加以记述。他作为苯教代表参与佛苯辩论,苯教辩输后,在桑耶寺建成前他被放逐《贤者喜宴》记载,达热鲁贡去世后再生为鬼神,名为桂波达热,是钦普的护佑神。11世纪以后的史料,尤其是苯教史书和伏藏史书中恩兰·达扎路恭仍然被认定为苯教信徒和捍卫者。但这一对藏族史极有影响力的传统观点在《韦协》和其他史料中没有得到印证。相反,桑耶寺建成之日恩兰·达扎路恭仍然拥有显赫的地位,位居大相钦·杰斯秀定之后,为当时吐蕃政权第二位大臣。他与赞普赤松德赞、王室成员、众大臣一道立下盟誓,欢呼桑耶寺的建成和佛法在吐蕃的确立,发誓永世不弃佛法。随后,他又出任大相。桑耶寺四周所立四大佛塔也有一座黑塔被记载为由他所建。后期史料中有关恩兰·达扎路恭反佛信苯和为此受到放逐等说法很有可能是11世纪前后有人杜撰和篡改史料所为,在《拔协》各种写本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后人增删、篡改的事例。

(1)萨霍尔,古印度东部一个小国,地处今孟加拉境内。

(2)莲花生,印度高僧,8世纪后半期把佛教密宗传入西藏,藏传佛教尊称他为“洛本仁波切'“古如仁波切”“乌金仁波切”等。梵语音译为“白玛萨木巴瓦”。通称贝玛迥内,即莲花生大师。据多罗那他于1610年所著《莲花生传》所载,莲花生约于摩揭陀国天护王时出生于乌仗那国(即今之巴基斯坦北部斯瓦特地区)王族。其诞生日为藏历六月初十。他是建立藏传佛教前弘期传承的重要人物,西藏密宗开山祖师,常被尊称为大师、大士、古茹仁波切(意即上师仁波切)等。

(3)寂护(725—788年),又译为静命、禅怛罗乞答。藏文史料称之为“希瓦措”或菩提萨埵。8世纪印度佛教僧侣。将印度佛教传入吐蕃,建立了最初的藏传佛教僧团,是吐蕃前弘期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与莲花生、赤松德赞,合称师君三尊。他也是随瑜伽行中观派的主要建立者。主要的弟子为莲花戒。寂护出身孟加拉地区的王族,在说一切有部中出家,后师从中观派清辨论师,是著名的那烂陀寺佛教学者。但是他在见解上与其师清辨不同,主张综合瑜伽行唯识学派与中观学派的观点,建立了随瑜伽行中观派。寂护大师受吐蕃赞普赤松德赞的邀请,自泥婆罗至吐蕃地区传法。794年,接受7位吐蕃贵族的请求,授予他们子弟出家受戒,成立僧团,史称“七觉士”,是藏传佛教僧团的雏形。这也是吐蕃僧团戒律为说一切有部不是大众部的原因。寂护大师在吐蕃的传法活动,引起了吐蕃部分贵族与苯教支持者的不满,他们借口当时发生的严重冰雹、瘟疫、雷击等灾害,认为这是因为寂护大师传入佛教,触怒了当地神明所致。赞普受到极大的压力,只能让寂护大师返回泥婆罗。寂护大师建议赞普至乌仗那地区邀精通密法的莲花生大师入藏。莲花生大师入藏之后,展现极大的神通力量,降伏了当地的神灵与苯教修行者,并且为桑耶寺洒净,让它能够顺利的开始动工。赞普再度邀请寂护大师返藏。寂护大师返藏之后,与苯教支持者展开了数次大型的辩论,辩破了他们的各项论点,佛教信仰在寂护大师与莲花生大师协力合作之下,开始流行于吐蕃地区。寂护大师以桑耶寺为基地,传播佛教。他见到当时吐蕃地区僧侣的学养不足,对佛教又有许多误解,建议赞普派人至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学习梵文,并将佛教经典译成藏文。他在桑耶寺住持了13年,最后在吐蕃入灭。随着佛教的流行,吐蕃僧侣内部也发生了教义之争。其中一派的领导者,是来自汉地的摩诃衍。摩诃衍和尚教授禅宗菏泽派的思想,强调不作意、顿悟成佛。但是寂护大师门下不认同这种说法,他们遵守寂护大师所教授的教法,认为修学应有次第,强调观行,以智慧分别力渐修而至成佛。为了解决纷争,赞普举行了一次大型的辩经大会,邀请寂护大师的弟子莲花戒论师代表,与摩诃衍门下进行辩论,最后由莲花戒论师胜出。赞普下令驱逐摩诃衍大师及其门下,不允许他们继续在吐蕃传教,同时宣布此后吐蕃佛教须以寂护大师所教授的内容为准。

(4)卡切,此处应该是指克什米尔地方,也译迦湿弥罗。

(5)摩诃衍那,即摩诃衍,唐代从敦煌入吐蕃传法的禅宗和尚,是赤松德赞时期桑耶寺发生的“顿渐之争”中“顿”门派的代表。

(6)贝若遮那,具体生卒年不详,为8世纪吐蕃赤松德赞时期著名译师,后世学者对其有很高的评价。他曾被派往天竺等地学经,对吐蕃佛教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关于他的历史事件史书记载各异,一说被人陷害与王妃有染而遭流放至嘉绒地区。

(7)拔罗达那,赤松德赞时期的七觉士之一。据说他是赤松德赞时期的首位大译师,翻译了《十万颂》等许多经文。

(8)巴·赤悉桑西达,一般译作拔·桑希,根据巴桑旺堆研究员的考证,此人乃唐人后裔,其父亲为唐朝赴吐蕃之使者。拔·桑希,由其父送给王子赤松德赞作为儿时的玩伴,后奔赴唐朝学经。又根据《旁唐目录》记载,此人乃吐蕃人,是吐蕃著名译师之一。参见巴桑旺堆《<韦协>译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62页。

(1)七觉士,被认为是吐蕃最早出家的7名贵族子弟。

(2)桑耶寺,位于今山南市扎囊县境内,吐蕃第一座佛法僧俱全的寺院。

(3)突显王,意为“突然显现的王”,即吐蕃之王的来源与其他四王不同,是突然来到吐蕃后被封王的。

(4)嘎东寺,寺址位于今日喀则市白朗县境内。

(1)亥波日山,位于今山南桑耶寺附近,为卫藏地区佛教圣地之一。

(2)原文“恩布”(■)死于半路。从后文来看“恩布”是吐蕃重要姓氏,其家族中有人曾于热巴坚时期成为译师,为翻译佛经作出贡献。此处,应是指“列珠”自己。

(1)门,指吐蕃南部之门地方。意为“吐蕃人不了解南部泥婆罗、门与天竺的情况,所以我们前来打探情况,以便为吐蕃人介绍。”

(1)此处原文残缺,内容不全。

(2)金刚座,即菩提伽耶,又称菩提道场、佛陀伽耶,是印度佛教的圣地,位于印度东北部恒河支流帕尔古河岸,比哈尔邦中部格雅城南11公里处,东距加尔各答约150公里。这里是佛祖释迦牟尼成佛之地,故成了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据说,城内著名的佛塔寺为阿育王所建。

(3)根据上下文内容,此处天竺“后七贤”的梦境可理解为:此时天竺的密法口诀埋藏于金刚座下,然吐蕃僧人已习得密法口诀,随时可以离开天竺返回吐蕃。梦的寓意与上述贝若遮那的梦境及寓意相同。

(4)大意:无法言语的圣法,秘密保存于金刚座之下。

(1)奴·桑杰仁青,其他史书上有奴·桑杰益西,是赤松德赞时期的大译师,也是旧译密法祖师之一。

(2)赤德,全名赤德松赞,又名赛那列,为赤松德赞之子。

(3)农氏,为吐蕃重要家族,曾于松赞干布及其先祖时期与娘、韦、蔡邦氏等一同协助雅砻赞普统一吐蕃中部大业。

(4)此处所说“第吴”若是赞普之子,那么,今山南洛扎县之“第乌迥摩崖石刻”应该与他有关,此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5)原文此处缺字。

(6)那·若那古玛热,是赤松德赞时期的著名译师。

(7)玛·仁青乔,赤松德赞时期的七觉士之一,也是一位大译师。

(8)八大法行,是宁玛派生起次第所修出世五法和世间三法。出世五法:妙吉祥身、莲花语、真实意、甘露功德、橛事业;世间三法:召遣非人、猛咒詈诅、供赞世神。

(1)达摩赞普,吐蕃末代赞普,又称达摩乌东赞。因施行禁佛运动而被拉隆白多弑杀。

(2)“一部分人逃亡北下部地区”,是指“三贤者”(玛·释迦牟尼、藏·绕赛、尧·格迥)途经北部于阗等地逃亡河湟地区丹斗寺的历史事件。

(3)藏玛作为王子被流放后,前往门地,所经之处修建神殿且传有后人,然多数藏文史籍未提及有关藏玛的详细历史。

(4)拉隆白多,一般认为此人弑杀了吐蕃末代赞普达摩。

(5)奴·桑杰益西,据藏文史料记载,奴·桑杰益西大师是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的人物,出生于奴氏家族,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著名大师之一,也是历史上出生于扎囊境内的5位取名“益西”的历史人物之一。奴·桑杰益西大师的故居,位于扎囊县阿扎乡扎达村。目前,扎达村中有座帮久拉康神殿(亦称白琼拉康),据说神殿由隆钦若强巴大师所建,奴·桑杰益西大师就出生在此地。根据《司徒古迹志》记载:扎达白琼拉康神殿,内供隆钦大师亲手建造的自身塑像。另有后来苏康所建造的晋美林巴大师、图钦杜阿让追及白玛林巴大师塑像,央德历代大师塑像,桑杰热巴大师灵塔等。参见司徒·确吉加措《司徒古迹志》,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56页。目前,神殿主题建筑为一层,坐东朝西。北侧靠墙有棵柏树,传说是神殿护法之一的星耀遍入天之体毛所化生。南侧山坡上有一处岩洞,据传是隆钦若强巴的修行洞。大殿内主供有佛祖释迦牟尼,其左边依次供有莲花生大师和隆钦若强巴;右边为桑杰益西和仁增晋美林巴塑像。北侧护法殿内东面佛龛里供有星耀编入天、护法多吉列巴、艾嘎杂德塑像;北侧佛龛内供有一尊古旧的星耀编入天泥塑像,像身稍有破损。殿门两侧,左边有莲花生大师塑像;右边有一佛塔。据悉现存的神殿是于2010年在原有基础上重修的。

(1)玛·仁青乔,8世纪人,吐蕃时期的译师,也是七觉士之一。他的作品主要有《不可思议功德赞》等,有后人的注释本流传。

(2)那·若那古玛热,8世纪人,吐蕃时期的译师和大成就者之一,生于约茹境内。他的作品主要有《文殊菩萨名称经注》等,见于大藏经《丹珠尔》内。他有不少弟子,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八人。

(3)此人的名字有“生于吉日地方”的意思,今拉萨河流域有吉日寺,是否与此有关待考。

(4)娘若,吐蕃历史地名,指年楚河流域。

(1)扎央宗,一修行洞名,位于今山南扎囊县境内。

(1)素波切·释迦迥乃(1002—1062年),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创始人之一。宁玛派历史上曾出现过3位著名的大师,皆属“素尔”家族,史称宁玛派“三素尔”,他名列“三素尔”之首。

(2)素琼·西热扎巴(1014—1074年),藏传佛教宁玛派师祖“三素尔”之一,也是素波切的养子和4大弟子之一。据说此人学识渊博,有不少知名弟子。

(3)“四柱”,是指四根房柱。藏文史籍中,常以房屋之梁柱比喻高僧大德之弟子,其中“四柱”者为4个主要弟子“八梁”者为八个较次要弟子。

(4)拉钦·贡巴热赛(892-975年),藏传佛教后弘期“下路弘法”的鼻祖。他生于青海循化宗喀德康地方,本名穆苏赛巴。15岁时,师从来自吐蕃中部的藏·饶赛、玛·释迦牟尼和右·格迥3位大师在丹斗寺受沙弥戒出家。20岁时受比丘戒,并前往甘州,师从绒僧格扎巴学法。后来回到丹斗并建立丹斗寺传教弘法,颇有名望。当时桑耶地方领主查兰·益西坚赞派遣鲁梅·次陈西热等人来丹斗寺向他学法。975年他在青海玛藏岩(今互助县白马寺)圆寂。其弟子鲁梅等人则回到卫藏弘法,使佛教再度复兴,史称“下路弘法”,因而贡巴热赛也被尊为下路弘法的始祖。

(1)绒巴·曲桑,10世纪人,吐蕃著名学者,生于后藏荣地方(应是今日喀则市仁布县境内)。师从印度高僧学经,译有《胜乐根本续》等多部密法经典。

(1)意思是,掌握了密法口诀的贝若遮那目前在嘉绒地方。

(1)曲沃日山,吐蕃中部著名神山之一,位于拉萨市曲水县达噶乡境内。

(2)拉堆,地名,位于后藏。过去拉堆分南北,南部位于协噶尔(今定日县)一带;北部位于拉孜一带。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B949

引用信息:

[1]弟吴贤者,阿贵.《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五)[J].西藏研究,2019,No.175(03):41-57.

基金信息:

2017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新发现藏文史籍《王统日月宝串》翻译与研究”(项目编号:17XZJ011)阶段性成果

检 索 高级检索

引用

GB/T 7714-2015 格式引文
MLA格式引文
APA格式引文